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接触致癌因素、定期进行癌症筛查、维持良好心理状态可降低患癌风险。合理饮食多蔬果少红肉加工肉,适量运动如不同人群选合适方式,戒烟限酒;远离化学致癌物质,减少紫外线暴露;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家族史人群定期筛查;保持积极心态缓解压力。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蔬菜水果的饮食,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例如大量研究表明,每天摄入5种以上蔬菜水果的人群,患癌风险相对较低。其中,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等)含有吲哚类化合物和硫代葡萄糖苷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癌潜力;浆果类水果富含花青素等抗氧化剂,能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氧化损伤从而降低癌症发生风险。同时,要减少红肉(如牛肉、猪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加工肉类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质,而过多红肉的摄入与结直肠癌等发病相关。
2.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帮助控制体重。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患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降低。运动能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有助于识别和清除体内癌变细胞;同时,运动可调节激素水平,例如雌激素水平过高与乳腺癌发病相关,运动有助于维持激素水平平衡。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青少年每天应保证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跳绳、篮球等;成年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并坚持;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也应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长,以维持身体机能,降低癌症风险。
3.戒烟限酒:吸烟是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如肺癌、膀胱癌等,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致癌物质。戒烟可显著降低患癌风险,戒烟后身体会逐渐修复受损的细胞和组织,患癌几率随戒烟时间延长而降低。过量饮酒会增加患肝癌、食管癌等癌症的风险,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度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女性减半。
二、避免接触致癌因素
1.远离化学致癌物质: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如石棉、苯、甲醛等致癌化学物质的人群,要严格按照职业防护要求佩戴防护装备,如石棉作业工人需佩戴专业的防护口罩等。家庭装修时应选择环保材料,减少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的释放。一些农药中也含有致癌成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在使用农药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如穿防护服、戴手套等。
2.减少紫外线暴露:过度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尤其是长时间在强烈阳光下暴晒。外出时应涂抹防晒霜(SPF值一般建议在15以上)、穿戴防晒衣物(如防晒衣、遮阳帽、太阳镜等),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户外活动。不同年龄人群对紫外线的敏感度不同,儿童皮肤更娇嫩,应特别注意防晒,避免晒伤,因为儿童时期的皮肤损伤可能为日后皮肤癌的发生埋下隐患;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下降,也需注重防晒以降低皮肤癌风险。
三、定期进行癌症筛查
1.不同年龄和性别相关筛查:
女性:21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如宫颈细胞学检查(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一般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40岁以上女性应每年进行乳腺钼靶或乳腺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乳腺癌;50岁以上女性应进行结肠癌筛查,可选择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
男性:50岁以上男性应进行结肠癌筛查,同时40岁以上有吸烟、酗酒等高危因素的男性应定期进行肺癌筛查,如低剂量螺旋CT检查;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男性,50岁以上应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等前列腺癌筛查。
2.有癌症家族史人群: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根据家族中遗传倾向的癌症类型提前进行相关筛查,且筛查年龄可能要比普通人群提前,筛查频率也可能增加。例如,家族中有乳腺癌遗传倾向的女性,可能需要从30岁左右开始每年进行乳腺磁共振成像(MRI)等更精准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癌变。
四、维持良好心理状态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节方式,如冥想、瑜伽、与家人朋友交流等,缓解压力,维持心理平衡。对于不同人群,儿童青少年可通过参与兴趣活动等方式保持心情愉悦;成年人可在工作之余培养爱好来放松身心;老年人可多参与社交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整体健康,降低癌症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