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癌症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病毒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使有家族史人群患癌风险高,环境因素中化学致癌物质、紫外线、电离辐射等会增加风险,生活方式中吸烟饮酒、不合理饮食或营养缺乏等影响患癌几率,病毒感染如HPV、HBV等也与癌症发病相关,人们可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患癌风险。
一、遗传因素
部分癌症具有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缺陷会增加患癌风险。例如,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卵巢癌等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其亲属患癌的几率可能高于无家族史的人群。不同性别在遗传相关癌症风险上可能有差异,比如女性携带BRCA1/2突变患乳腺癌、卵巢癌风险更高,男性携带该突变患乳腺癌风险相对较低。对于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定期进行癌症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二、环境因素
(一)化学致癌物质
1.常见化学致癌物:如苯并芘,常见于烟熏、烤制食物中;甲醛,在新装修的房屋、某些家具材料中存在;亚硝酸盐,在腌制食品中含量较高。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会增加患癌风险,长期处于甲醛超标的环境中,可能引发鼻咽癌、白血病等多种癌症。不同生活方式下接触化学致癌物质的概率不同,长期从事化工行业工作的人群,因职业暴露接触化学致癌物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2.性别差异影响:女性如果长期使用含有某些化学添加剂的化妆品,可能会增加患皮肤癌等的风险;男性长期接触工业化学毒物,患肺癌、膀胱癌等的风险相对更高。对于接触化学致癌物质风险高的人群,无论男女都应做好防护措施,如在化工行业工作的人员需佩戴专业防护装备。
(二)物理致癌因素
1.紫外线:长期过度暴露于紫外线辐射下,会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增加皮肤癌(如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黑色素瘤等)的发病几率。不同肤色人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肤色较浅的人群更容易因紫外线损伤患皮肤癌。在阳光强烈的地区或季节,不同性别都应注意防晒,如涂抹防晒霜、佩戴遮阳帽等,但女性可能更注重皮肤的防晒保养,男性有时可能相对忽视。
2.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的人群,患白血病、甲状腺癌、肺癌等癌症的风险明显升高。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护人员、核电站工作人员等属于高电离辐射暴露人群。不同年龄阶段接触电离辐射的危害不同,儿童对电离辐射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辐射损伤导致癌症发生。
三、生活方式因素
(一)吸烟与饮酒
1.吸烟:吸烟是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致癌物质。吸烟可引发肺癌、膀胱癌、胃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男性吸烟率通常相对较高,吸烟对男性呼吸系统等的致癌风险更为突出,长期吸烟的男性患肺癌的几率远高于女性。戒烟对于降低患癌风险至关重要,无论男女,戒烟都能显著降低患相关癌症的风险。
2.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患肝癌、食管癌、胃癌等癌症的风险。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致癌性。不同性别对饮酒的代谢和耐受等有所不同,女性一般对酒精的代谢能力相对较弱,饮酒后患癌风险可能相对更高。
(二)饮食因素
1.不合理饮食:长期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增加患结肠癌、乳腺癌等癌症的风险。例如,过多摄入红肉(如牛肉、猪肉)可能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饮食结构不同,儿童时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为成年后患癌埋下隐患,老年人饮食过于油腻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2.营养缺乏: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也与癌症发生有关,如维生素A缺乏可能增加肺癌、胃癌等的发病风险;叶酸缺乏与结肠癌、乳腺癌等的发病有一定关联。不同性别在营养需求和缺乏导致的患癌风险上可能有差异,女性对叶酸等营养物质的需求在孕期等特殊阶段更为重要,缺乏叶酸可能对胎儿和自身健康都有影响,增加相关癌症风险。
四、病毒等生物因素
(一)病毒感染
1.HPV病毒: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原因。此外,HPV感染还与肛门癌、口咽癌等的发病相关。不同性别感染HPV的途径和患癌风险不同,女性通过性生活等途径感染HPV的风险相对较高,男性感染HPV后也可能引发相关癌症,但相对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而言,男性患相关癌症的情况有所不同。
2.乙肝病毒(HBV):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乙肝病史的人群,患肝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无乙肝病史的人群。不同年龄阶段感染乙肝病毒后的转归不同,儿童时期感染乙肝病毒更容易慢性化,进而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总之,得癌症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致癌因素,有助于人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定期进行癌症筛查等,以降低患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