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通过合理饮食保证均衡营养、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适度运动保证规律且选适合方式;远离烟草、限制酒精摄入、避免紫外线过度暴露来避免致癌因素;适龄人群定期进行健康筛查;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应对压力以降低癌症风险。
一、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摄入:保证日常饮食中包含各类营养素,如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包括瘦肉、鱼类、豆类等)。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例如每100克西兰花含有维生素C约51毫克,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抵御细胞氧化损伤,降低癌症发生风险;全谷物如燕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优质蛋白质是身体细胞修复和维持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议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00克,全谷物50-150克。
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过多摄入红肉(如牛肉、猪肉等)和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等)可能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加工肉类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每周红肉摄入量不超过500克,尽量避免食用加工肉类。
2.适度运动
规律运动频率: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每小时4-6公里)、慢跑、游泳等,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跑、有氧舞蹈等。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例如,长期坚持规律运动的人群,其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可能会有所提升,从而更好地识别和清除癌细胞。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保证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课间休息时的适量活动等,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降低成年后患癌风险。
运动方式选择: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对于关节不太好的人群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对关节冲击较小的运动;身体健康的人群可以尝试多种运动方式结合,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二、避免致癌因素暴露
1.远离烟草
拒绝吸烟:吸烟是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肺癌、胃癌、膀胱癌等。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致癌物质,吸烟时这些物质会进入人体,损伤细胞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二手烟)都对健康有害,孕妇被动吸烟还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因此,应坚决拒绝吸烟,并且尽量避免处于吸烟环境中。
2.限制酒精摄入
适量饮酒:过量饮酒与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相关。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1克酒精相当于约2.5毫升白酒、10毫升红酒或30毫升啤酒)。长期过量饮酒会损伤肝脏等器官,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还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3.避免紫外线过度暴露
防晒措施:过度暴露在紫外线下是皮肤癌的重要诱因,尤其是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SPF30以上且PA+++以上的产品)、穿戴防晒衣物(如宽边帽子、长袖衣物、太阳镜等),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对于儿童,由于其皮肤更加娇嫩,更应注意防晒,避免晒伤,降低未来患皮肤癌的风险。
三、定期健康筛查
1.适龄人群筛查
女性相关筛查:女性应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一般40岁以上的女性可以每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检查,40岁以下的女性如果有高危因素(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等)也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筛查;30岁以上的女性还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或早期宫颈癌。
男性相关筛查:50岁以上的男性应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等前列腺癌筛查项目,同时40岁以上的男性也应关注肺癌等癌症的筛查,如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等。
一般人群筛查:40岁以上的一般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同时可以通过血液检查等方式监测一些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癌,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1.心理调节
应对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应学会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如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冥想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练习,能够降低身体的应激反应,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适合的减压方式,例如青少年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学习压力;中年人群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来放松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