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很重要,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致癌因素暴露,需远离烟草、限制酒精摄入、避免紫外线过度暴露;定期进行癌症筛查,不同年龄段及人群有相应筛查建议;还要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不良心理状态可能增加患癌风险,可通过适当方法调节。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合理饮食
1.控制热量摄入:维持健康体重至关重要,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例如,研究发现,肥胖者患结肠癌、乳腺癌等的几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应根据年龄、性别、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合理控制每日热量摄入,避免过度进食。
2.增加蔬果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大量研究表明,多吃蔬菜水果可降低患癌风险。建议每天至少摄入5种以上不同的蔬菜水果,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橙子等,它们中的抗氧化物质等有助于抵御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从而预防癌症发生。
3.减少红肉和加工肉摄入:过量食用红肉(如牛肉、猪肉)和加工肉(如香肠、火腿)可能增加患癌风险。应限制红肉的摄入量,每周不超过一定量,同时尽量避免食用加工肉。
(二)适度运动
1.规律运动的好处:定期进行适度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研究显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可降低患癌的风险。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减少体内炎症反应等,从而对癌症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2.不同人群的运动建议:儿童和青少年应每天保证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到高强度身体活动;成年人则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游泳、骑自行车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安全。
二、避免致癌因素暴露
(一)远离烟草
1.吸烟的危害:吸烟是导致肺癌等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长期吸烟会损伤肺部等器官的细胞,增加患癌几率。不仅主动吸烟有害,被动吸烟(二手烟)同样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儿童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中,患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2.戒烟的重要性:无论何时戒烟都有助于降低患癌风险,戒烟后身体会逐渐修复受损的细胞和组织,随着时间推移,患癌的可能性会逐渐降低。
(二)限制酒精摄入
1.酒精与癌症的关系:过量饮酒会增加患口腔癌、肝癌、乳腺癌等癌症的风险。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肝脏代谢,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脏细胞,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同时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诱发基因突变等,从而增加患癌风险。
2.饮酒量的控制:男性每天饮酒量应不超过2个标准饮酒单位(1个标准饮酒单位约含10-15克酒精),女性应更少,孕妇则应绝对禁酒。
(三)避免紫外线过度暴露
1.紫外线与皮肤癌的关系: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紫外线下会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尤其是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等。紫外线中的紫外线B(UVB)和紫外线A(UVA)会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引发癌症。
2.防护措施:在紫外线强烈的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应使用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SPF30以上且能同时防护UVA和UVB的产品)、穿戴遮阳帽、太阳镜、长袖衣物等进行防护。
三、定期进行癌症筛查
(一)不同年龄段及人群的筛查建议
1.女性:适龄女性应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如乳腺钼靶检查等,一般40岁以上女性可每年进行一次;同时宫颈癌筛查也很重要,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和HPV检测等,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定期进行。
2.男性:50岁以上男性应进行结肠癌筛查,可通过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方式;有吸烟等高危因素的男性还应关注肺癌筛查,如低剂量螺旋CT检查等。
3.一般人群:40岁以上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考虑进行胃癌、肝癌等相关癌症的筛查,如胃镜检查可用于胃癌筛查,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可用于肝癌筛查等。
(二)筛查的意义
定期癌症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癌症病变,早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往往较好,通过筛查可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和生存率。不同人群根据其患癌风险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和筛查间隔非常关键。例如有家族癌症遗传史的人群,可能需要更早开始筛查且筛查频率可能更高。
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一)心理因素与癌症的关系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系统监视癌细胞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癌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心理压力过大的人群患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
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来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情绪;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等。对于长期心理压力较大的人群,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特殊人群如儿童,应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过度的学习压力等不良因素影响其心理状态;老年人则可通过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保持心理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