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疼痛常见于骨骼、内脏器官及神经分布区域,特征因转移部位而异,如骨转移多为持续性钝痛、夜间加重,内脏疼痛定位模糊且伴功能异常,神经病理性疼痛呈烧灼样或电击样;疼痛部位与癌症类型密切相关,如肺癌常伴肩背部或咽喉部疼痛,乳腺癌术后上肢疼痛多与神经损伤相关;特殊人群需针对性管理,如老年患者应警惕早期骨转移疼痛,儿童患者需通过影像学早期诊断,妊娠期患者优先选择物理治疗,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非甾体抗炎药;疼痛评估需结合数字评分法或面部表情评分法,干预应遵循多模式镇痛策略,联合药物、局部干预及心理社会支持。
一、癌症患者疼痛的常见部位及特征
1.1骨骼相关疼痛
骨骼是癌症常见的转移部位,约60%~70%的晚期癌症患者会发生骨转移,其中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患者风险较高。疼痛特征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夜间加重,活动后可能加剧。常见部位包括脊柱(胸椎、腰椎)、骨盆、肋骨及长骨近端(如股骨)。若转移至椎体,可能压迫脊髓导致神经根痛或截瘫风险;肋骨转移可能引发胸膜刺激痛,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
1.2内脏器官疼痛
内脏疼痛多源于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周围组织,特征为定位模糊的深部钝痛,可能伴随器官功能异常。例如:
1.2.1肝区疼痛:肝癌或转移至肝脏的肿瘤可引起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因肝包膜被牵拉所致,晚期可能因肝肿大压迫膈肌导致肩背部放射痛。
1.2.2胰腺疼痛:胰腺癌常表现为上腹部或腰背部持续性剧痛,因肿瘤压迫腹腔神经丛或侵犯后腹膜引起,平卧位可能加重,前倾坐位可缓解。
1.2.3肺及胸膜疼痛:肺癌侵犯胸壁或胸膜时,可出现侧胸壁尖锐刺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剧;纵隔肿瘤可能压迫气管或食管导致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
1.3神经病理性疼痛
肿瘤直接侵犯神经(如臂丛神经、坐骨神经)或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奥沙利铂)导致的神经毒性,可引发沿神经分布的烧灼样、电击样疼痛,常见于四肢末端或躯干特定区域。例如,肺癌脑转移可能压迫脑神经导致头痛或面部麻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合并神经损伤时,可出现手臂持续性刺痛。
二、疼痛部位与癌症类型的关联性
2.1肺癌
原发灶位于肺周时,可能因胸膜侵犯导致同侧肩背部疼痛;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能压迫喉返神经引发声嘶伴咽喉部异物感;脑转移时头痛多位于额颞部,晨起加重,伴呕吐或视力障碍。
2.2乳腺癌
术后上肢疼痛多因腋窝淋巴结清扫导致神经损伤或淋巴回流障碍;骨转移常见于脊柱、肋骨,疼痛与体位相关,如弯腰时加重;肝转移可能引发右上腹隐痛伴黄疸。
2.3结直肠癌
肝转移疼痛位于右上腹,可能伴体重下降;腹膜转移导致弥漫性腹痛,伴腹胀或肠梗阻;骶尾部转移(如直肠癌)可引起骶尾部持续性钝痛,排便时加重。
2.4前列腺癌
骨转移以脊柱、骨盆为主,疼痛夜间明显,可能伴病理性骨折;局部晚期肿瘤侵犯膀胱或直肠时,可出现下腹部或会阴部坠胀感,排尿困难或血便。
三、特殊人群的疼痛特点及注意事项
3.1老年患者
因骨质疏松或合并慢性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阈值可能升高,易忽视早期骨转移疼痛;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如抗凝药)时,需警惕病理性骨折风险。建议定期进行骨扫描及疼痛评估,避免过度依赖患者主观描述。
3.2儿童患者
儿童对疼痛的表达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烦躁、拒食或活动减少;骨肉瘤等恶性骨肿瘤多见于长骨干骺端,疼痛夜间加重,局部肿胀明显。需通过影像学(如X线、MRI)早期诊断,避免误诊为生长痛。
3.3妊娠期患者
化疗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疼痛管理需优先选择物理治疗(如冷敷、按摩)或对乙酰氨基酚等相对安全药物;若需使用阿片类药物,需严格评估胎儿风险,并在产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3.4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骨转移疼痛建议优先选择放射性核素治疗或双膦酸盐类药物;神经病理性疼痛可选用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但需监测血压及心率变化。
四、疼痛评估与干预原则
4.1疼痛评估工具
使用数字评分法(NRS0~10分)或面部表情评分法(适用于儿童或认知障碍患者)定期评估疼痛强度;结合疼痛日记记录疼痛部位、性质、加重/缓解因素,为治疗提供依据。
4.2多模式镇痛策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三阶梯镇痛原则,轻度疼痛选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度疼痛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同时联合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或抗惊厥药(如卡马西平)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4.3局部干预措施
骨转移疼痛可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如锶-89)或椎体成形术;内脏疼痛可通过神经阻滞(如腹腔神经丛阻滞)或硬膜外镇痛缓解;皮肤转移灶疼痛可局部应用利多卡因贴剂。
4.4心理与社会支持
疼痛持续存在可能导致焦虑、抑郁,需联合心理科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护理中,可通过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减轻疼痛感知;社会工作者可协助解决医疗费用、照护资源等问题,减少患者心理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