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是分娩致盆底支持结构损伤致阴道前后壁向阴道外口突出的情况,发病与妊娠分娩、盆底组织退行性变、慢性腹压增加有关,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妇科检查等诊断,孕期可控制体重、做凯格尔运动预防,产后可通过盆底肌肉锻炼、物理治疗等康复,高危人群需重视盆底健康管理。
一、发病原因
1.妊娠和分娩因素
年龄:高龄产妇妊娠、分娩时盆底组织承受的压力更大,发生阴道前后壁膨出的风险相对较高。年轻产妇若分娩过程不顺利,如产程过长、难产等,也可能导致盆底支持结构损伤。
分娩方式:阴道助产(如产钳助产、胎头吸引器助产等)会增加盆底组织损伤的几率,相比剖宫产,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发生阴道前后壁膨出的可能性更高。
分娩次数:多次分娩的产妇,盆底组织反复受到牵拉损伤,发生阴道前后壁膨出的风险随着分娩次数的增加而升高。
2.盆底组织退行性变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使盆底支持组织萎缩、松弛,从而增加阴道前后壁膨出的发生风险。
3.慢性腹压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便秘等情况,会导致腹压持续增加,长时间作用下可引发阴道前后壁膨出。此外,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较多,腹压相对较高,也容易出现该问题。
二、临床表现
1.阴道前壁膨出
轻度膨出时可能无明显症状,重度膨出时患者自觉有块状物自阴道脱出,可伴有排尿异常,如排尿困难、残余尿增加,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即在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大笑等)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溢出。
2.阴道后壁膨出
轻度后壁膨出可能无症状,重度时可感觉有块状物自阴道脱出,常伴有排便困难,有时需用手指挤压阴道后壁才能帮助排便。
三、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
医生通过妇科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直接观察阴道前后壁膨出的程度,判断是否存在阴道前后壁膨出以及其严重程度。
2.其他检查
对于伴有排尿、排便异常的患者,可能会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排粪造影等,以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膀胱、尿道及直肠的功能异常。
四、预防与康复
1.孕期预防
控制体重:孕妇应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胎儿过大,减少分娩时对盆底组织的损伤风险。
凯格尔运动:孕期可开始进行凯格尔运动,即有意识地对盆底肌肉进行收缩和放松训练,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有助于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包括阴道前后壁膨出。
2.产后康复
盆底肌肉锻炼:产后尽早开始盆底肌肉锻炼,如凯格尔运动,一般建议每天进行数次,每次收缩盆底肌肉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物理治疗:产后可根据情况选择盆底康复治疗仪等进行物理治疗,促进盆底肌肉和筋膜等组织的修复,降低阴道前后壁膨出的发生风险。对于轻度的阴道前后壁膨出,通过规范的康复治疗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甚至治愈。
避免过早重体力劳动:产后应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让盆底组织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高龄产妇、多次分娩的产妇以及绝经后女性等高危人群,更应重视孕期及产后的盆底健康管理。在孕期要密切关注体重增长,定期进行产前检查评估盆底情况;产后要严格遵循康复建议,积极进行盆底康复训练,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