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常用药物分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和非中枢兴奋剂(如托莫西汀)两类,哌甲酯适用于6岁及以上儿童,托莫西汀适用于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合理用药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需结合非药物干预,同时要注意监测生长发育、关注不良反应,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症状严重非药物无效时才考虑药物。
一、小儿多动症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小儿多动症常用药物主要有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两类。中枢兴奋剂中的哌甲酯,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含量,从而改善多动症患儿的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非中枢兴奋剂中的托莫西汀,是通过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的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增加突触间隙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发挥治疗作用。
二、常用小儿多动症药物介绍
(一)哌甲酯
1.适用人群:一般适用于6岁及以上儿童多动症患者。对于不同性别儿童,在药效和不良反应上可能无显著性别差异,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2.作用体现: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注意力,减少多动行为,使患儿在学习、社交等活动中能更好地集中精力。有研究表明,使用哌甲酯的患儿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用药前明显延长,多动行为明显减少。
3.特殊人群考虑: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儿需谨慎使用,因为哌甲酯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心血管系统反应。同时,有抽动障碍病史的患儿使用时也需密切观察,部分患儿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二)托莫西汀
1.适用人群:适用于7岁及以上儿童和青少年多动症患者。性别因素对其药效影响不大,不同性别的患儿均可使用。
2.作用体现:可以持续改善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行为。临床研究显示,服用托莫西汀的患儿在完成需要持续注意力的任务时表现更好,多动和冲动行为发生率降低。
3.特殊人群考虑:肝功能不全的患儿需要调整剂量,因为托莫西汀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对于有青光眼病史的患儿,使用托莫西汀可能会导致眼压升高,需慎用。
三、小儿多动症药物治疗的循证依据
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合理使用小儿多动症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其学习、社交和生活质量。例如,长期随访研究发现,规范使用哌甲酯或托莫西汀的患儿,在成年后的学业成就、职业发展等方面较未规范治疗的患儿有明显优势。同时,药物治疗需结合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心理行为治疗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非药物干预包括行为疗法,如正性强化法,通过对患儿的良好行为进行奖励,强化该行为,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能更全面地改善患儿的症状。
四、小儿多动症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身高、体重等,因为部分药物可能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哌甲酯可能引起失眠、食欲减退等,托莫西汀可能导致嗜睡、恶心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且难以耐受,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低龄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有规律的生活训练等方式来改善症状,避免过早使用药物治疗,除非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且患儿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时才考虑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