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情绪、认知、行为方面的症状。情绪上有紧张不安、恐惧担忧;认知上有负面自我认知、歪曲的社交认知;行为上有回避社交行为、社交时出现异常行为表现,且不同人群在各症状上有不同特点。
情绪方面:
紧张不安:患者在预期社交情境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紧张、不安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提前数小时甚至数天就开始出现。例如,一个即将参加同学聚会的交际恐惧症患者,在聚会前几天就开始担心、紧张,情绪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可能表现为在面对陌生小朋友时,迅速出现害怕、局促的情绪;女性患者可能在参加社交活动时,比男性患者更容易陷入过度紧张的情绪中,这可能与女性的社交敏感程度以及社会对女性社交表现的期待等因素有关。
恐惧担忧:患者会对社交场合中的各种情况产生过度的恐惧和担忧,担心自己会做出尴尬的行为、被他人评判或否定等。比如在工作中的会议发言场合,患者会极度担忧自己发言时结巴、内容不当,从而遭到同事的嘲笑,这种担忧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社交参与。有特定病史的患者,可能在既往有过不愉快的社交经历后,这种恐惧担忧的情绪更加严重,比如曾经在社交中被当众批评过,那么再次面临社交情境时,恐惧担忧的程度会显著加深。
认知方面:
负面自我认知:患者往往对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持有消极的认知,过度贬低自己。认为自己社交能力差、不被他人喜欢等。例如,在与陌生人交流时,患者会不断暗示自己“我肯定说不好话,别人不会愿意和我交往”,这种负面的自我认知进一步加重了其社交时的心理负担。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者可能是因为自我意识发展尚未成熟,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更容易形成负面自我认知;老年患者可能因为长期的社交经历中积累了一些失败体验,从而强化了负面自我认知。
歪曲的社交认知:对社交情境的认知存在歪曲,认为社交场合充满了危险和威胁。比如觉得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带有恶意的,过度解读社交中的正常行为。对于生活方式较为封闭的患者,很少参与社交活动,对社交的认知更加局限和歪曲,而生活方式较为开放但患有交际恐惧症的患者,虽然有一定社交经历,但由于疾病影响,仍然存在对社交的歪曲认知。
行为方面:
回避社交行为:患者会主动回避社交场合,尽量避免参与需要与人交往的活动。比如拒绝参加朋友组织的聚餐、工作中的团队活动等。儿童患者可能会回避与陌生小伙伴的玩耍活动,通过独处来逃避社交;女性患者可能因为害怕社交中的尴尬,比男性患者更频繁地回避一些社交场合,这可能与女性更在意社交中的人际关系和谐有关。有病史的患者,如果既往社交经历中受到过较严重的创伤,回避行为会更加明显,比如曾经在社交中被攻击过,那么之后就会极力回避类似的社交情境。
社交时的异常行为表现:在不得不参与社交时,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例如,说话结巴、声音颤抖、脸红、出汗、眼神不敢与他人对视等。在公开演讲的社交情境中,患者可能会频繁结巴,身体不自觉地颤抖,脸部通红,眼睛一直盯着地面不敢看听众。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者在社交时的异常行为可能更明显地表现在不敢主动交流、身体僵硬等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在眼神回避、肢体僵硬方面更为突出,这与不同年龄段的身体机能和社交习惯有关。生活方式健康但患有交际恐惧症的患者,在社交时的异常行为可能相对轻一些,而生活方式不健康、缺乏社交锻炼的患者,异常行为可能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