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钙会有不同症状表现,儿童出牙晚、囟门闭合延迟、胸廓畸形等,成人腰酸背痛、老年人骨质疏松等;实验室检查血钙测定可参考范围,骨密度检查能反映骨骼强度;饮食钙摄入不足、缺乏日照是常见原因;儿童生长发育快需钙多,孕妇孕期需钙增,老年人吸收差、骨钙流失易缺钙。
儿童:儿童缺钙时,在骨骼方面可能会出现出牙晚,正常婴儿4-10个月开始出牙,缺钙儿童可能10个月后仍未出牙;囟门闭合延迟,正常儿童12-18个月囟门闭合,缺钙儿童可能延迟至2-3岁仍未闭合;还可能有鸡胸、漏斗胸等胸廓畸形表现,这是因为钙参与骨骼的正常发育,缺乏时骨骼发育异常。
成人:成人缺钙可能会有腰酸背痛的情况,尤其是在劳累后加重;老年人缺钙易引发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神经肌肉相关症状
缺钙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儿童可能会出现夜间睡眠不安、易惊醒、多汗等症状,汗液刺激皮肤会让儿童烦躁不安,经常在枕头上摩擦头部,导致枕秃;成人可能会有手足抽搐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肌肉痉挛,如小腿肌肉痉挛(俗称腿抽筋)等。
进行实验室检查
血钙测定
血清总钙正常范围一般在2.25-2.58mmol/L之间。如果血钙低于正常范围,提示可能缺钙,但血钙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白蛋白水平等,所以单一血钙测定不能完全确诊缺钙,还需结合其他指标。
骨密度检查
通过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骨密度是反映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儿童,骨密度正常范围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成人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在-1至1之间,如果T值小于-2.5则提示骨质疏松,可能与缺钙导致骨骼矿物质流失有关。
结合饮食与生活方式评估
饮食方面
长期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是导致缺钙的常见原因。比如日常饮食中奶制品摄入过少,1杯250ml的牛奶约含钙300mg,若长期不喝牛奶,就容易缺钙;蔬菜中虽然有些含钙,但如菠菜等含草酸较多的蔬菜,会影响钙的吸收;还有一些人群有偏食习惯,不爱吃富含钙的食物,也会增加缺钙风险。
生活方式方面
缺乏日照也是导致缺钙的重要因素。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如果长期室内工作、户外活动少,皮肤接受日照不足,就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利用。例如北方冬季日照时间短,若不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人群缺钙发生率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对钙的需求量大。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钙磷比例合适,利于钙的吸收,但如果母亲本身缺钙,母乳中钙含量可能不足;人工喂养的婴儿,奶粉中钙的含量和吸收情况也需要关注。此外,幼儿期儿童如果挑食、偏食,摄入含钙食物少,很容易出现缺钙表现。
孕妇
孕妇在孕期对钙的需求量增加,一方面要满足自身生理需要,另一方面要供应胎儿骨骼发育的需求。如果孕妇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者自身有缺钙倾向,就容易出现缺钙症状,如小腿抽筋等,而且孕妇缺钙还可能影响胎儿的骨骼发育。
老年人
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钙的吸收能力下降,同时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会加速骨钙流失,所以老年人是缺钙的高发人群。他们除了有一般的缺钙症状外,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骨折的发生率也相对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