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分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可能致胆红素过高引发胆红素脑病等,晚发型长期高胆红素也有潜在不良影响,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人群危害更大;母乳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在病因、黄疸出现时间及进展速度、胆红素水平及特点、处理方式及预后上均有区别,母乳性黄疸早发型喂养干预可消退,晚发型多数预后好,病理性黄疸需针对病因治疗,预后与病因相关,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处理及预后有差异。
一、母乳性黄疸的危害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主要危害是可能导致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过高,若胆红素过高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出现嗜睡、拒奶、肌张力减退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抽搐、角弓反张甚至死亡;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一般程度相对较轻,但长期高胆红素状态也可能对新生儿的神经发育等产生潜在不良影响,比如可能影响智力发育、听力等方面的远期预后。对于不同日龄、体重的新生儿,其耐受高胆红素的能力不同,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等特殊人群发生母乳性黄疸时危害相对更大,因为他们的血-脑屏障更不完善,更易受胆红素影响。
二、母乳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一)病因方面
1.母乳性黄疸:主要是与母乳喂养相关,早发型多认为是由于母乳喂养不足,导致新生儿肠道蠕动减慢,肠肝循环增加,使得胆红素重吸收增多;晚发型可能与母乳中含有某些物质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有关。
2.病理性黄疸:病因较多,常见的有新生儿溶血病,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被母体抗体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感染也是常见原因,如新生儿败血症等,细菌感染可影响胆红素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导致胆红素升高;还有胆道闭锁等先天性胆道畸形,会使胆红素排泄障碍,引起黄疸。
(二)黄疸出现时间及进展速度
1.母乳性黄疸:早发型一般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进展速度相对与喂养情况相关,如果喂养不足,黄疸进展可能较快;晚发型多在生后1周左右出现,然后逐渐升高,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2.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一般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黄疸,且黄疸进展速度快,每日胆红素升高幅度大于5mg/dl(85μmol/L)。
(三)胆红素水平及相关特点
1.母乳性黄疸:胆红素水平一般低于病理性黄疸,早发型胆红素多在生理性黄疸范围偏高,但晚发型胆红素可达到较高水平,但通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病理性黄疸:胆红素水平往往较高,且多为直接胆红素升高或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比如新生儿溶血病时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但程度较重,而胆道闭锁时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
(四)处理方式及预后
1.母乳性黄疸:早发型如果是因为喂养不足导致,增加母乳喂养次数等干预后,黄疸可逐渐消退;晚发型一般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可通过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光疗等处理,预后相对较好,多数宝宝胆红素可逐渐降至正常,神经系统等一般不受影响。
2.病理性黄疸: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新生儿溶血病可能需要换血等治疗;感染引起的需要抗感染治疗;胆道闭锁则需要手术治疗等,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若病因不能及时去除,可能会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等后遗症。对于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处理及预后差异较大,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处理更需谨慎,因为其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对黄疸的耐受及治疗反应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