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黄疸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因胆红素生成过多、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肠肝循环特点所致,病理性由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胆汁排泄障碍、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引发,预防需孕期关注血型等情况并干预、避免感染,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奶、密切观察黄疸情况、注意保暖与护理。
一、婴儿黄疸的原因
(一)生理性黄疸原因
新生儿出生后会出现生理性黄疸,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相关:1.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相对较短(约70~90天),且红细胞数量较多,故胆红素产生量比成人多约2倍,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2.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含量低且活性不足,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充分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3.肠肝循环特点: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加之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建立,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增加,进一步加重黄疸。
(二)病理性黄疸原因
1.红细胞增多症:如分娩时脐带结扎延迟、双胎输血综合征等,可使新生儿红细胞增多,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2.血管外溶血:头颅血肿、皮下血肿等局部出血,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产生增加。3.同族免疫性溶血: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母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发溶血,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4.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同时感染可影响肝细胞功能,使胆红素代谢障碍。例如败血症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可抑制肝细胞UDPGT活性,影响胆红素结合。5.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等肠道疾病,可使胎便排出延迟,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6.胆汁排泄障碍: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可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7.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可影响胆红素代谢相关环节,导致黄疸发生。
二、婴儿黄疸的预防措施
(一)孕期预防
孕妇产检时应关注血型不合等情况,若存在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风险,可在孕期进行相关监测及干预,如对Rh阴性孕妇在孕期特定阶段进行相应处理,降低胎儿发生同族免疫性溶血的风险;同时孕期要注意避免感染等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因素,保障胎儿正常的胆红素代谢功能发育。
(二)新生儿出生后预防
1.尽早开奶: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母乳喂养,一般建议在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喂奶。早期喂养可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胎便排出,减少肠肝循环中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降低黄疸发生风险。2.观察黄疸情况: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进展情况。正常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若黄疸出现时间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值超过相应日龄、胎龄及高危因素下的光疗标准)、进展过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幅度超过85μmol/L)或消退延迟(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未消退),需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黄疸原因。3.注意保暖与护理: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因为低体温可影响新生儿代谢功能,不利于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减少因感染等因素导致黄疸加重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