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病理状态有正常空腹及餐后血糖判定标准,分生理性(短期去除诱因可恢复)和病理性(含糖尿病相关、内分泌疾病相关、其他疾病相关),成因包括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饮食因素、运动量过少,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多系统,儿童高血糖需监测饮食等,老年人高血糖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妊娠期女性高血糖需严格控饮食等保障母婴健康。
一、高血糖的定义
高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病理状态。正常空腹血糖值一般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小于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可判定为高血糖。
二、高血糖的分类
(一)生理性高血糖
短期出现的高血糖多为生理性,例如进食大量含糖食物后,机体通过消化吸收使血糖暂时性升高,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应激状态下,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也可导致血糖短时间上升,这种情况去除诱因后血糖可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高血糖
1.糖尿病相关:常见于1型糖尿病(因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胰岛素抵抗),患者体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2.内分泌疾病相关: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速物质代谢,使血糖升高;库欣综合征患者因皮质醇分泌增多,也会引起血糖升高。
3.其他疾病相关:严重肝病时,肝脏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肾衰竭等疾病可能影响激素代谢及血糖的排出,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三、高血糖的成因
(一)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若胰岛β细胞受损或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即使有一定量胰岛素,其发挥的降血糖作用也减弱,都会使血糖无法正常被摄取、利用和储存,进而引发高血糖。
(二)饮食因素
长期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会使机体摄入过多糖类,超出正常代谢负荷,易导致血糖升高。例如经常大量饮用含糖饮料、过量食用糖果糕点等。
(三)运动量过少
缺乏运动时,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血糖消耗降低,易造成血糖堆积,引发高血糖。尤其对于长期久坐、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群,风险更高。
四、高血糖对身体的影响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对机体多系统造成损害。例如,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生风险;还会损害神经组织,引起糖尿病神经病变,出现手脚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真菌滋生,增加感染的易感性,且伤口不易愈合;对于妊娠期女性,高血糖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导致巨大儿、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
五、特殊人群高血糖需注意的方面
(一)儿童
儿童高血糖可能与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性胰岛素分泌异常相关疾病)等有关,需注意监测血糖,同时在饮食上要控制糖分摄入,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因饮食不当加重血糖异常,且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二)老年人
老年人高血糖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警惕低血糖风险,因为老年人对血糖波动的耐受性较差。日常生活中要适度运动,合理控制饮食,定期监测血糖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高血糖可能影响母婴健康,需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保障胎儿正常发育和自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