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管理包括饮食控制(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运动锻炼(选合适方式、定时间频率)、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血糖监测(自我监测)以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项,各方面协同以控制血糖及保障健康。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避免精制糖和高糖食品;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类等;脂肪占总热量的20%-30%,选择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如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
运动锻炼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是降低高血糖的有效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为5天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者,可选择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时间可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避免在空腹时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同时,要保持规律的运动频率,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降血糖效果。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常见的有二甲双胍,它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及糖原分解,从而降低血糖,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有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等,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需注意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另外还有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出现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存在手术、妊娠等特殊情况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胰岛素的种类包括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通过自我血糖监测可以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一般来说,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应每天监测血糖,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3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需要严格按照糖尿病治疗方案进行管理。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调整热量摄入;运动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低血糖,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药物治疗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因素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剂量,且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降血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在选择降糖药物时要谨慎,避免使用作用强效且作用时间长的降糖药物。同时,要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在运动方面,要选择安全、低强度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并注意运动场地的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既要考虑到孕妇的健康,又要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饮食控制是基础,要在保证孕妇营养的前提下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运动可选择散步等温和的方式;药物治疗一般首选胰岛素,因为口服降糖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使用胰岛素时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剂量,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