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小儿可能患多动症后,由专业医生全面评估诊断,然后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家庭与学校环境调整、运动干预,若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经评估后谨慎选择药物治疗,综合多方面因素个性化管理以帮助儿童改善症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明确诊断
发现小儿可能患有多动症后,首先要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诊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儿童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来确诊。例如,医生会观察儿童在学校课堂、家庭中的注意力集中情况、活动水平、冲动控制等方面的表现,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抽动障碍、智力低下、情绪障碍等。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针对儿童的具体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比如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不恰当行为,学习正确的应对方式。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可以通过设定简单的任务并引导其专注完成来训练。一般来说,每周进行一定次数的治疗sessions,持续数周或数月,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年龄段确诊多动症的儿童,尤其是年龄较小、对药物治疗有顾虑的儿童。
感觉统合训练:利用特定的器械和活动来改善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多动症儿童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通过滑板、平衡木等器械训练,可以促进儿童大脑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处理,从而改善行为问题。训练通常在专业的康复机构进行,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每周进行数次,每次训练时长一般在30-60分钟左右。该方法对各年龄段儿童都有一定帮助,尤其对于那些伴有感觉统合失调表现的多动症儿童效果较好。
家庭与学校环境调整
家庭方面: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例如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家长还需学习正确的教育方式,避免过度批评或过度纵容儿童。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来引导儿童的行为。比如当儿童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集中或遵守规则的行为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当出现不良行为时进行温和的引导和纠正。
学校方面:教师要了解儿童的病情,在课堂上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支持。比如将儿童安排在靠近讲台等注意力容易集中的位置,给予儿童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同时调整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如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学校还可以为儿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
2.运动干预
适当的运动对多动症儿童有诸多益处。例如有氧运动,像跑步、游泳等。研究表明,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儿童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问题。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调节儿童的神经状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适合的运动方式有所不同,学龄前儿童可以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运动,如踢毽子、跳绳等;学龄儿童可以参与学校的体育课程或课外的球类运动等。
三、药物治疗(需谨慎评估后选择)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在医生评估后可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如中枢兴奋剂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药物治疗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首先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儿童的核心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但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食欲减退、失眠等,并且要定期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儿童的身体状况。
总之,发现小儿多动症后,要综合运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并在必要时谨慎选择药物治疗,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个体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性化的综合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儿童改善症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