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病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代谢性疾病,以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6.5%为诊断依据,发病机制包括胰岛素分泌异常、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短期有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长期有微血管大血管等并发症,儿童高血糖多与遗传综合征相关需关注发育,孕期高血糖影响胎儿,老年人控制宜适度宽松,生活方式管理需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定期监测血糖。
高血糖病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代谢性疾病,以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6.5%为诊断依据,发病机制包括胰岛素分泌异常、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短期有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长期有微血管大血管等并发症,儿童高血糖多与遗传综合征相关需关注发育,孕期高血糖影响胎儿,老年人控制宜适度宽松,生活方式管理需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定期监测血糖。
一、定义与诊断标准
高血糖病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通常以空腹血糖(FPG)≥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作为诊断高血糖的重要依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也可辅助诊断,其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二、发病机制
1.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可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常见于1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初期多存在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后期伴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细胞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致使葡萄糖摄取、利用障碍。
2.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遗传因素决定个体患病的易感性,如某些基因变异会影响胰岛素合成、分泌及作用;环境因素中,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是重要诱因,肥胖使脂肪细胞分泌炎症因子,进一步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
三、病理生理影响及并发症
1.短期影响:持续高血糖可引发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这是因为血糖升高导致渗透压改变,引起渗透性利尿,进而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表现。
2.长期并发症
微血管病变:累及视网膜可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引发失明;损害肾脏可导致糖尿病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治疗。
大血管病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易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显著提高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高血糖:多与遗传综合征相关,如线粒体糖尿病等,需密切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血糖控制需兼顾营养需求与代谢平衡,优先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等,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明确安全性的降糖药物。
2.孕期高血糖(妊娠糖尿病):可影响胎儿发育,增加巨大儿、胎儿畸形、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孕期需严格监测血糖,合理控制饮食,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运动,血糖控制目标与非孕期有所不同,以保障母婴健康。
3.老年人高血糖:常伴随多器官功能衰退,对低血糖耐受性差,血糖控制宜适度宽松,避免因过度降糖引发低血糖,加重心脑血管风险,监测血糖时需关注晨起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波动情况。
五、生活方式管理要点
1.饮食控制: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摄入比例,减少精制糖、高糖饮品及高脂肪食物摄取,增加全谷物、蔬菜、低糖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维持血糖稳定。
2.运动干预: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机体代谢状态,运动时间建议安排在餐后0.5-1小时,避免低血糖发生。
3.血糖监测: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HbA1c,了解血糖控制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运动及后续治疗方案,HbA1c每3-6个月检测1次,以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