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疾病包括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自身免疫致甲状腺细胞受刺激增生分泌过多激素,有家族遗传倾向女性高发,有甲状腺肿大、高代谢及眼部表现)、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既往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结节自主功能亢进,多见于年龄较大女性,甲状腺可及结节甲亢症状较轻眼部表现少)、毒性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单发腺瘤功能自主改变,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女性略高,可及孤立结节甲亢症状轻无眼部表现)、碘甲亢(摄入过量碘剂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有高碘摄入史甲亢症状较轻停用碘剂多可缓解)、新生儿甲亢(母亲Graves病自身抗体经胎盘致胎儿甲亢,新生儿出生不久现甲状腺肿大等甲亢表现)、垂体性甲亢(垂体分泌TSH增多致甲状腺继发功能亢进多由垂体TSH瘤引起,可伴垂体瘤压迫症状甲状腺弥漫性肿大)。
一、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
1.发病机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针对甲状腺细胞TSH受体的自身抗体(TSH受体刺激性抗体),该抗体可持续刺激甲状腺细胞增生并合成、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这种自身抗体的产生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如感染、精神应激等)有关,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相关。
2.临床表现:患者多有甲状腺肿大,呈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地中等,无压痛,可触及震颤,闻及血管杂音;伴有高代谢综合征,如怕热、多汗、多食、消瘦、心悸、手抖等;还可能出现眼部表现,如突眼等。
二、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Plummer病)
1.发病机制:多发生于既往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的患者,结节内的甲状腺细胞发生自主性功能亢进,不受正常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控。病因可能与长期的碘摄入异常、结节内细胞的基因突变等有关,一般多见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女性相对多见。
2.临床表现:甲状腺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结节质地较硬,无压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相对较轻,眼部表现较少见。
三、毒性甲状腺腺瘤
1.发病机制:甲状腺内单发的腺瘤组织发生功能自主性改变,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腺瘤的发生可能与甲状腺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有关,具体的诱因尚不十分明确,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成年人多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2.临床表现:甲状腺可触及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边界清楚,质地较硬,结节周围的甲状腺组织常呈萎缩改变,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无突眼等眼部表现。
四、碘甲亢
1.发病机制:因摄入过量碘剂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常见于长期服用含碘药物(如胺碘酮等)或食用含碘丰富的食物(如大量进食海带等)的人群,碘摄入过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有甲状腺疾病基础的人群,如本身有潜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倾向的人,更容易发生碘甲亢。
2.临床表现:患者有明确的高碘摄入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相对较轻,甲状腺可能轻度肿大或无明显肿大,停用碘剂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多可逐渐缓解。
五、新生儿甲亢
1.发病机制:母亲患有Graves病,其体内针对TSH受体的自身抗体(TSH受体刺激性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甲状腺增生并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多发生在母亲Graves病病情控制不佳的新生儿,女性胎儿相对可能因母亲激素水平等因素更易受影响。
2.临床表现: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甲状腺肿大、多汗、心动过速、烦躁、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
六、垂体性甲亢
1.发病机制:垂体分泌TSH增多,导致甲状腺继发性功能亢进。多由垂体TSH瘤引起,垂体瘤可自主分泌过多TSH,刺激甲状腺增生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垂体瘤的发生可能与垂体细胞的异常增殖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除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外,还可伴有垂体瘤压迫周围组织的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等,甲状腺多呈弥漫性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