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缺钙可从观察不同人群症状表现、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钙、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测定)、骨密度检查以及评估饮食与生活方式入手。不同人群缺钙有不同症状,血液检查能从钙代谢相关指标判断,骨密度检查可发现骨质疏松情况,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及生活方式不当(如缺乏日照、长期大量饮咖啡浓茶等)会增加缺钙风险。
一、观察症状表现
(一)儿童
儿童缺钙时可能会出现夜间多汗,尤其是头部出汗多,因为缺钙会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使汗腺分泌增加;还可能有烦躁不安、睡眠易惊醒的表现;出牙延迟也是常见症状,正常儿童一般4-10个月开始出牙,缺钙儿童可能出牙时间明显晚于这个范围;严重缺钙时还可能出现骨骼变形,如方颅、鸡胸、O型腿或X型腿等。
(二)成年人
成年人缺钙可能会有肌肉痉挛,常见的是小腿抽筋,多在夜间发作;还可能出现骨质疏松相关表现,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腰背疼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牙齿松动也是缺钙的表现之一,因为钙是维持牙齿坚固的重要元素。
(三)老年人
老年人缺钙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增加,比如轻微的碰撞或跌倒就可能导致髋部、手腕等部位骨折;还可能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情况,这是因为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变形所致。
二、进行血液检查
(一)血钙测定
血清总钙正常范围一般在2.25-2.58mmol/L。但血清总钙受血浆蛋白浓度影响较大,比如孕妇、肝病患者血浆蛋白降低时,即使钙代谢正常,血清总钙也可能偏低,但离子钙才是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等生理功能的关键,离子钙正常范围约1.10-1.34mmol/L。如果血钙降低,尤其是离子钙降低,提示可能缺钙。不过单次血钙测定有一定局限性,因为钙的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中,有时候机体缺钙但血钙可能在正常低限,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二)甲状旁腺激素测定
甲状旁腺激素(PTH)可以调节钙磷代谢,当机体缺钙时,PTH会升高,以促进骨钙释放、肾小管重吸收钙等,来维持血钙水平。所以如果血钙偏低且PTH升高,提示机体处于缺钙状态,通过动员骨钙来试图维持血钙平衡。
(三)维生素D测定
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导致缺钙。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正常范围一般在30-100nmol/L,低于30nmol/L提示维生素D缺乏,会间接导致缺钙风险增加。
三、骨密度检查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检测骨密度的金标准。骨密度T值是判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T值≥-1.0为正常;-2.5 四、饮食与生活方式评估 (一)饮食方面 如果日常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比如长期奶制品摄入过少,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100ml牛奶约含104mg钙;豆制品如豆腐等钙含量也较高,但如果长期摄入这些富含钙的食物量不足,就可能导致缺钙风险增加。还要考虑饮食中影响钙吸收的因素,比如同时摄入过多富含草酸的食物,像菠菜等,草酸会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草酸钙,影响钙的吸收。 (二)生活方式方面 缺乏日照也是导致缺钙的常见原因,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而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长期室内工作、户外活动少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维生素D合成不足,进而影响钙的代谢。另外,一些特殊的生活方式,比如长期大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会影响钙的吸收,增加缺钙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