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ALT、AST、TBil、ALB、凝血功能等)、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MRI;肝穿刺活检可明确病因、病理等但有风险,特殊人群检查需谨慎,各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肝衰竭进行评估。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术后肝衰竭时通常明显升高,可超过正常上限数倍甚至数十倍,其升高幅度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关。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在肝衰竭患者中,ALT和AST往往显著异常升高。
总胆红素(TBil):肝衰竭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障碍,导致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常超过342μmol/L,且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间接胆红素也可升高。
白蛋白(ALB):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场所,肝衰竭时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若白蛋白持续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肝衰竭时凝血因子合成障碍,PT延长,INR升高,INR越高表明凝血功能障碍越严重,是评估肝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会延长,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异常。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等并发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可降低,可能与贫血有关,贫血在肝衰竭患者中较为常见,与肝功能受损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等因素有关。
血小板计数可能降低,肝衰竭时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脾功能亢进等可导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等指标可反映肾功能情况,肝衰竭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肝肾综合征等原因,可能出现肾功能异常,Scr和BUN可升高。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检查:
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与肝功能受损影响电解质代谢调节有关。
酸碱平衡失调也较为常见,如代谢性酸中毒等,与肝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功能障碍以及机体的代谢紊乱等因素相关。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肝衰竭时肝脏可能缩小,实质回声不均匀等。还能了解胆道系统情况,如有无胆道梗阻等,胆道梗阻可能加重肝衰竭病情。同时可检测门静脉系统,如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等,门静脉高压在肝衰竭患者中较常见,通过超声可初步评估门静脉情况。
CT检查:
能更清晰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肝脏有无占位性病变、梗死等情况,对于鉴别肝衰竭的病因有一定帮助。还可观察肝内外胆管情况,评估有无胆道系统病变。另外,能评估肝脏的血供情况,对判断肝衰竭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
对肝脏病变的检出敏感性较高,尤其在显示肝脏血管病变、微小病灶等方面有优势。对于肝衰竭患者,MRI可更准确地评估肝脏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助于明确病因,如是否存在肝血管疾病等。
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是一种有创检查,但对于明确肝衰竭的病因、病理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通过肝穿刺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观察肝细胞坏死程度、炎症浸润情况、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肝衰竭,如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等,还能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不过,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出血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进行检查时需更加谨慎,儿童的生理特点使得一些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要特别注意。例如儿童的凝血功能相对较弱,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及肝穿刺活检等操作时,要充分评估出血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患者,肝衰竭的检查也需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解读检查结果时要综合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在检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个体差异,确保检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