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微创手术需术前评估患者多方面因素并完善检查,手术中采用合适麻醉方式,建立气腹后置入器械,分离组织、处理胆囊管和动脉后取出胆囊,术后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伤口、管理饮食并观察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其身体发育情况以及对手术的耐受性,评估时要考虑儿童的心肺功能等是否能支持手术操作。老年患者则要综合评估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存在冠心病、高血压等,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性别因素:一般无特殊性别相关的绝对禁忌,但需考虑女性患者的月经周期等情况,若在经期附近,可能需要调整手术时间。
生活方式:询问患者的吸烟、饮酒史。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存在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减退等情况,增加术后肺部感染风险;大量饮酒的患者可能存在肝功能等方面的潜在影响,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肝功能评估等。
病史:详细了解患者既往胆囊相关疾病史、手术史等。如有其他重要脏器的疾病史,如糖尿病等,要评估血糖控制情况,若血糖控制不佳,需先调整血糖至相对稳定状态再考虑手术。
2.检查项目
完善腹部超声检查,明确胆囊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等情况,这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手术中对胆囊的定位等操作。
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如是否存在感染、凝血异常、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以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必要时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了解肺部情况,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或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排查是否存在肺部基础疾病影响手术。
二、手术过程
1.麻醉方式
通常可选择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等。全身麻醉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痛觉状态,更有利于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全身麻醉可以避免其在手术中的不配合。
2.建立气腹
一般在患者腹部建立人工气腹,通常选择脐部作为穿刺点,插入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腹腔内压力维持在一定范围(一般约12-15mmHg),为手术操作创造空间。
3.穿刺置入腹腔镜器械
分别在腹部其他适当位置穿刺置入腹腔镜和操作器械。通过腹腔镜可以清晰观察腹腔内情况,操作器械用于分离、钳夹等操作。
4.分离胆囊周围组织
利用腹腔镜器械分离胆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等,暴露胆囊三角区(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下缘构成的三角区域),此处有重要的血管和胆管等结构,需要精细操作。
5.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
分别钳夹、切断并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现在多采用钛夹或可吸收夹进行结扎,以阻断胆囊的胆汁流出和血液供应。
6.取出胆囊
将胆囊通过穿刺孔取出,对于较小的穿刺孔,有时可以通过特殊器械将胆囊粉碎后取出,避免较大的胆囊标本取出时造成穿刺孔的损伤等情况。
三、术后处理
1.一般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要更加频繁地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术后发热可能提示感染等。
2.伤口护理
观察腹部穿刺伤口的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护伤口,避免其搔抓等导致伤口污染。
3.饮食管理
术后早期一般先给予流食或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消化能力调整饮食,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老年患者则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防止便秘等情况影响恢复。
4.并发症观察
出血:观察患者是否有腹痛、腹胀加剧,腹腔引流液的颜色等情况,若出现腹腔内出血等情况需及时处理。
胆漏:注意患者是否有腹痛、发热等症状,以及腹腔引流液中胆汁成分的情况,若发生胆漏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放置引流管等。
总之,胆囊结石微创手术是一个需要严格遵循术前评估、精细手术操作和术后精心护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良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