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取石保胆有适应证包括考虑患者年龄因素、结石情况及胆囊功能因素,禁忌证有患者基础疾病、胆囊病变情况及炎症情况,手术方式有腹腔镜下胆道镜取石术等,优势是保留胆囊生理功能,劣势有复发风险、可能结石残留及术后胆囊炎症概率较高,术后需定期随访并注意生活方式上饮食规律、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特殊人群需关注相应情况。
一、胆囊结石取石保胆的适应证
1.患者年龄因素:对于儿童胆囊结石患者,若符合取石保胆指征,需综合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等情况,一般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青少年胆囊结石患者,若结石较小、症状较轻且有保胆意愿,可考虑在严格把握适应证下尝试取石保胆。而老年患者则需更谨慎评估全身状况及基础疾病,若全身情况较好,结石符合一定条件也可考虑。
2.结石情况:单发的胆固醇性结石相对较适合取石保胆,此类结石通过取石操作相对容易完整取出,且术后复发风险相对在一定范围内。结石直径一般建议在一定较小范围内,比如直径小于2-3厘米左右的结石,过大的结石取石难度增加且保胆效果可能不佳。同时,结石数量较少且没有充满胆囊等严重情况时,可考虑取石保胆。
3.胆囊功能因素:胆囊收缩功能良好是重要指标,通过胆囊造影等检查评估胆囊收缩功能,若胆囊能够正常收缩排空,说明胆囊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利于取石后胆囊继续发挥作用。另外,胆囊黏膜无明显炎症、纤维化等病变时,保胆后胆囊黏膜能较好恢复及发挥功能。
二、胆囊结石取石保胆的禁忌证
1.患者基础疾病: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频繁发作、严重心律失常等,手术中及术后可能因应激等情况加重基础疾病,增加手术风险,不适合取石保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身体代谢及解毒等功能异常,无法良好承受手术及术后相关情况,不宜行取石保胆。
2.胆囊病变情况:胆囊充满型结石,此时胆囊已被结石占据大部分空间,胆囊功能几乎丧失,取石保胆难以实现有效保胆且术后复发等问题较多。胆囊萎缩患者,胆囊已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无法通过取石保胆来保留无功能的胆囊。胆囊瓷化(钙化)患者,胆囊壁已发生严重钙化,失去正常生理功能,不适合取石保胆。
3.炎症情况:急性胆囊炎发作期,此时胆囊炎症严重,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高,需待炎症控制后再评估。胆囊穿孔或坏疽等严重炎症病变时,已不适合保胆,需行胆囊切除等手术。
三、取石保胆的手术方式及优势劣势
1.手术方式:目前常用的取石保胆手术方式有腹腔镜下胆道镜取石术等。通过腹腔镜进入腹腔,利用胆道镜找到胆囊,然后在胆道镜直视下取出结石。
2.优势:相对胆囊切除手术,取石保胆最大的优势是保留了胆囊的生理功能,胆囊在人体消化等过程中仍有一定作用,比如参与胆汁的储存和浓缩等,对患者术后的消化功能等有更好的维持,尤其对一些年轻患者等,能更好保留身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3.劣势:取石保胆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再次出现胆囊结石。另外,取石过程中可能存在结石残留的情况,虽然通过胆道镜等尽量取净,但仍有一定概率残留小结石后续复发。同时,术后胆囊炎症等情况的发生概率相对胆囊切除术后也可能更高。
四、取石保胆后的随访及注意事项
1.随访:患者取石保胆术后需要定期随访,一般建议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进行复查,复查项目包括腹部超声等,观察胆囊情况、有无结石复发等。通过定期随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注意事项:患者术后在生活方式上需要注意,饮食方面要规律,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过度摄入,比如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的食用,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注意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肥胖是胆囊结石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降低复发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术后更要关注其饮食和生长发育情况,青少年患者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年患者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及定期监测胆囊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