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对人体生理功能重要,正常血钙有范围,血缺钙原因包括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丢失过多,会致神经肌肉等异常表现,可通过饮食调整、补维生素D、治基础病预防应对。
血缺钙的常见原因
摄入不足
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中钙含量缺乏或钙吸收不良是血缺钙的重要原因。例如,婴幼儿若母乳喂养不足,且后续添加含钙丰富的辅食不及时,就容易导致钙摄入不够。成年人长期素食且不注意补充钙剂,也可能出现钙摄入不足情况。从年龄角度看,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钙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钙供应不能满足其需求,就易血缺钙;老年人胃肠道功能逐渐减退,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同时饮食中钙摄入如果不足,也容易出现血缺钙情况。
特殊生活方式:一些节食减肥人群,为了控制体重过度限制饮食,很可能导致钙摄入不足;还有长期酗酒者,酒精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同时也可能影响骨骼对钙的代谢,从而增加血缺钙的风险。
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患有胃肠道疾病时会影响钙的吸收。比如,患有celiacdisease(乳糜泻)的患者,其肠道黏膜受损,影响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克罗恩病患者肠道炎症会干扰钙的吸收过程。从性别角度看,女性在一些特殊生理阶段,如孕期和哺乳期,对钙的需求增加,但如果本身有胃肠道吸收障碍疾病,就更容易出现血缺钙。
维生素D缺乏或代谢异常: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若体内维生素D缺乏或存在代谢异常,会导致钙吸收障碍。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有多种,阳光照射不足是常见因素,皮肤合成维生素D需要紫外线照射,长期室内工作、冬季日照时间短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一些肝脏、肾脏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对维生素D的活化作用减弱,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羟化维生素D的功能受损,进而影响钙的吸收。
需求增加
生长发育阶段: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青少年处于青春期时身体生长迅速,对钙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如果此时钙供应不能满足需求,就容易血缺钙。例如,快速生长期的儿童,如果日常饮食中钙的摄入不能跟上身体生长对钙的需求,就可能出现血钙降低的情况。
特殊生理状态:孕期女性需要为自身和胎儿提供钙,哺乳期女性要通过乳汁为婴儿提供钙,这两个阶段钙的需求显著增加。孕期女性如果钙摄入不足,可能会出现血缺钙;哺乳期女性每天通过乳汁丢失一定量的钙,如果饮食中钙补充不够,也容易导致血缺钙。
丢失过多
肾脏疾病:某些肾脏疾病会导致钙丢失增加。例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排泄功能异常,可能会使钙从尿液中丢失增多;肾小管酸中毒患者也会出现钙丢失过多的情况,从而引起血缺钙。
内分泌疾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会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旁腺激素可以调节钙磷代谢,其分泌不足会使血钙降低。另外,一些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也可能影响钙的代谢,导致钙丢失或吸收障碍,进而引起血缺钙。比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钙的代谢过程,导致血钙异常。
血缺钙的影响及相关表现
血缺钙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表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是常见表现,可出现手足抽搐、感觉异常等症状。儿童血缺钙还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导致佝偻病,出现方颅、鸡胸、O型腿或X型腿等骨骼畸形。长期血缺钙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等,导致心律失常等问题。
预防及应对建议
饮食调整:保证日常饮食中摄入足够的钙,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绿叶蔬菜等。对于婴幼儿,要合理喂养,保证母乳喂养或及时添加富含钙的配方奶和辅食;青少年、孕期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要增加含钙食物的摄入。
补充维生素D:适当增加阳光照射时间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暴晒。对于维生素D缺乏或有吸收障碍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
治疗基础疾病:对于因胃肠道疾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导致血缺钙的情况,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改善钙的代谢和平衡。例如,积极治疗胃肠道疾病以恢复其对钙的正常吸收功能,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来调节钙磷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