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部分患儿长大后症状可减轻但不一定能完全好,其预后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情况、家庭和社会环境、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家长要对患儿给予耐心关爱并配合干预,患儿自身要正确认识情况适应生活,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改善生活质量。
一、症状改善情况
1.部分缓解:约有3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而约70%的患儿在成年后症状会有所改善。不过,即使症状减轻,仍可能存在一些残留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情况,只是程度相对较轻。从神经发育角度来看,大脑的发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大脑的自控能力等会逐渐发展,所以部分患儿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核心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缓解。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随着患儿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他们在学校和工作场合中需要自我约束的环境下,能够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得明显的多动表现减少。
2.仍有残留问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即使到了成年,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在社交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影响工作效率等。这是因为ADHD的发生与大脑的神经生物学因素有关,如大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等问题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就完全消失的,只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有所不同。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1.病情严重程度:如果患儿在儿童时期多动症的症状非常严重,伴有多种共患病,如对立违抗障碍、焦虑障碍等,那么长大后完全缓解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症状较轻的患儿,长大后症状改善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重度ADHD患儿往往在学习、社交等多方面受到的影响更大,神经发育的异常可能更为明显,即使到了成年,残留问题的概率也更高。
2.治疗情况:接受过规范治疗的患儿,长大后预后相对更好。规范的治疗包括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儿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注意力等;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调整心态,应对因多动症带来的心理压力等。例如,经过系统行为治疗的患儿,在成年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残留症状的程度更轻。
3.家庭和社会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对患儿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温馨、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能够给予患儿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多动症带来的挑战。社会环境中,如果能够提供包容、适合患儿发展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有助于患儿发挥自己的优势,减轻症状的不良影响。比如,一个家庭关系和睦,父母能够理解和支持患儿,并且为患儿提供适当引导的家庭,相比家庭关系紧张的家庭,患儿长大后预后可能更好。
三、对不同性别的影响
在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女患儿长大后的预后并没有绝对的差异,但在表现形式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女性患儿可能更多地表现出内在的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男性患儿可能更易出现外在的多动行为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性别决定了预后,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性别角色等因素的影响,症状的表现和应对方式会有所不同。不过总体上,只要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无论男女,都有可能改善预后。
四、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多动症患儿长大后的预后有积极作用。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和功能调节,对改善注意力等症状有帮助。合理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多食用含添加剂等可能影响神经发育的食物,也有利于患儿的健康。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对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有一定好处。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可能会加重患儿的症状残留,影响预后。
五、特殊人群(患儿)的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家长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爱,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干预。在成长过程中,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疏导。同时,要为患儿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患儿参与适合的活动,帮助他们逐步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已经进入成年的ADHD患者,要鼓励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况,积极适应社会生活,在工作和社交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不要忽视可能存在的残留症状,必要时可以继续寻求专业帮助来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