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胆囊结石是否可保胆取石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保胆取石有适应证考量,包括患者年龄与身体状况、胆囊功能评估、结石情况等,也有禁忌证情况,如存在胆囊癌变风险、合并严重胆道系统疾病、反复发作胆囊炎且胆囊炎症严重等,保胆取石后复发概率较高,术后需定期随访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
一、保胆取石的适应证考量
1.患者年龄与身体状况
对于年轻患者,若一般状况良好,胆囊功能基本正常,且无严重基础疾病,是考虑保胆取石的因素之一。例如,年轻患者因多发性胆囊结石就诊,其心肺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能够耐受手术及术后恢复过程。但如果是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等情况时,保胆取石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因为老年患者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手术应激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考虑保胆取石,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胆囊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且多发性胆囊结石在儿童中的发病机制和后续复发等问题较复杂,保胆取石后复发概率相对较高,同时儿童术后配合治疗及随访等相对困难。
2.胆囊功能评估
需通过相关检查如口服胆囊造影、肝胆核素扫描等评估胆囊的收缩功能和浓缩功能。如果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能够在进食等刺激下正常收缩排空,那么有一定的保胆取石适应证。比如,通过肝胆核素扫描发现胆囊能够在进食后较好地排出放射性核素,说明胆囊有较好的收缩功能,这种情况下保胆取石后胆囊有可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如果胆囊已经萎缩,收缩和浓缩功能几乎丧失,那么保胆取石意义不大,因为此时胆囊已无正常功能,保留这样的胆囊可能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后续的胆囊相关并发症。
3.结石情况
多发性胆囊结石的大小、分布等情况也需考虑。一般来说,结石直径较小且分布相对局限,能够通过胆道镜等器械较顺利取出的多发性胆囊结石,有保胆取石的可能性。例如,结石直径均在1-2cm左右,且分散在胆囊内不同部位但易于通过胆道镜逐个取出的情况。然而,如果结石过于细小呈泥沙样且广泛分布于胆囊内,取石过程中可能难以完全取净,术后复发概率会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下保胆取石不是最佳选择。
二、保胆取石的禁忌证情况
1.存在胆囊癌变风险
如果经检查高度怀疑胆囊存在癌变,如影像学检查发现胆囊壁增厚不规则、有实性占位等情况,绝对不能进行保胆取石手术,而应直接考虑胆囊切除手术,因为此时保胆取石会延误胆囊癌的治疗,危及患者生命。
2.合并严重胆道系统疾病
若同时合并有胆总管结石、胆管狭窄等严重胆道系统疾病,单纯保胆取石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先处理胆总管结石、纠正胆管狭窄等情况,不适合直接行保胆取石术。例如,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此时保胆取石后无法解决胆总管内的结石问题,还可能导致胆道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3.反复发作胆囊炎且胆囊炎症严重
对于多发性胆囊结石反复引起急性胆囊炎发作,且胆囊炎症已经非常严重,出现化脓、坏疽甚至穿孔倾向的患者,保胆取石手术风险极大,此时多建议行胆囊切除手术。因为严重炎症的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保胆取石过程中容易损伤周围脏器,且术后复发胆囊炎等并发症的概率很高。
三、保胆取石后的复发及相关注意事项
1.复发概率
多发性胆囊结石保胆取石术后复发概率相对较高。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保胆取石术后1-2年内复发率可达30%-50%左右。这是因为保胆取石只是取出了胆囊内可见的结石,而胆囊内可能存在一些微小结石或导致结石形成的内在因素未得到解决,例如胆囊黏膜的病理改变等,这些因素容易导致结石再次形成。
2.术后随访与注意事项
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随访,以便早期发现结石复发等情况。同时,患者在术后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因为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是诱发胆囊结石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活方式调整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年轻患者可能需要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避免因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导致饮食不规律;老年患者则要更加关注自身基础疾病对饮食的影响,在控制胆囊结石复发的同时,也要管理好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胆囊结石复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