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微创手术术前需评估患者多方面情况并做好胃肠道准备;术中包括麻醉、建立气腹、置入器械、处理胆囊相关结构、切除胆囊、冲洗腹腔及关闭穿刺孔等步骤;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等并进行饮食、活动等恢复,特殊人群如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患者身体状况不同,儿童胆囊结石微创手术需更谨慎评估其耐受能力等;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以确定是否能耐受手术。
性别方面:一般无特殊性别差异导致的手术禁忌,但需结合个体具体情况。
生活方式:若患者有长期吸烟史,术前需劝其戒烟,因为吸烟会影响呼吸道功能,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有饮酒史者需了解饮酒量和时间等,评估对手术的影响。
病史:需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如是否有胆道感染史、是否有其他系统疾病等。如有胆道感染,需先控制感染后再考虑手术;若有心脏病史,需评估心功能情况等。
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腹部超声、腹部CT等,明确胆囊结石情况、身体一般状况等。
2.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禁水,一般成人术前禁食8-12小时,禁水4-6小时,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
二、手术过程
1.麻醉: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等。全身麻醉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痛觉状态,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建立气腹:在患者腹部建立人工气腹,一般通过脐部穿刺插入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腹腔内压力升高,为手术创造操作空间,通常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左右。
3.穿刺置入腹腔镜器械:分别在腹部其他部位穿刺置入腹腔镜和操作器械,腹腔镜可以通过光学纤维传导将腹腔内图像传输到显示器上,术者通过显示器观察腹腔内情况,操作器械进行手术操作。
4.寻找胆囊:通过腹腔镜观察找到胆囊,分离胆囊周围的组织,显露胆囊三角,胆囊三角内有胆囊动脉、肝总管等重要结构。
5.处理胆囊动脉和胆囊管:使用钛夹或可吸收夹等夹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阻断胆囊的血液供应和胆汁流出通道。
6.切除胆囊:将胆囊从胆囊床上分离切除,然后通过穿刺孔将切除的胆囊取出(如果胆囊较小,也可在腹腔内将胆囊粉碎后取出)。
7.冲洗腹腔:手术结束前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清除腹腔内的血液、胆汁等异物,减少术后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8.关闭穿刺孔:取出器械后,排出腹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关闭各穿刺孔,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三、术后恢复
1.一般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每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
腹部情况观察:观察患者腹部有无疼痛、腹胀等情况,以及腹部穿刺孔有无渗血、渗液等。
2.饮食恢复:一般术后6-12小时可开始少量饮水,如无不适,可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饮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早进食油腻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
3.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一般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翻身活动,术后第1天可在床边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这样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
4.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出血: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加剧、血压下降等情况,若出现需及时处理。
胆漏:观察腹腔引流液情况等,若发生胆漏,根据情况可能需要放置引流管等处理。
感染: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等,若出现感染迹象,需及时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年龄禁忌:一般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谨慎评估手术必要性,优先考虑非手术干预措施,如患儿胆囊结石症状不严重,可先观察随访。
护理原则: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术后密切观察患儿腹部情况和生命体征,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防止感染,饮食上要根据患儿年龄和恢复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保证营养摄入同时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2.老年患者
基础疾病管理:密切关注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情况,术后加强心肺功能监测和护理,预防心脑血管意外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时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康复指导:康复过程中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活动量和饮食计划,确保康复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