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钙测定包括血清总钙和血清离子钙,血清总钙受血浆蛋白影响,儿童各年龄段范围不同,血清离子钙更能反映钙生理功能且不受血浆蛋白影响;骨代谢相关指标检查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分别从成骨细胞活性、骨形成、骨形成速率、骨吸收等方面反映钙代谢情况;影像学检查中X线对儿童钙缺乏评估重要,可观察长骨骨骺端表现,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可评估骨密度,辅助诊断钙相关疾病;尿液钙测定的24小时尿钙能反映机体钙排泄情况,评估钙营养状况需结合多种指标综合分析。
1.血清总钙:是最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可反映机体钙的总体水平。正常参考值一般为2.25~2.58mmol/L。血清总钙受血浆蛋白浓度的影响,若患者存在蛋白异常,如低蛋白血症时,血清总钙可能会偏低,但离子钙可能正常。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血清总钙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新生儿血清总钙约为2.5~3.0mmol/L,婴儿期约为2.2~2.6mmol/L,儿童期接近成人水平。
2.血清离子钙:能直接反映游离钙的浓度,更能准确反映钙的生理功能状态。正常参考值约为1.10~1.34mmol/L。离子钙不受血浆蛋白浓度的影响,在危重患者、手术患者等情况的钙代谢评估中更有意义。例如在新生儿窒息、早产儿等情况时,监测离子钙能更及时了解钙的平衡状况。
骨代谢相关指标检查
1.骨碱性磷酸酶(BALP):成骨细胞活性的标志物,儿童时期骨代谢活跃,BALP水平变化能反映骨代谢情况。儿童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200U/L,当机体缺钙时,成骨细胞活跃,BALP水平可能升高。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数值会有相应变化,如幼儿期BALP可能相对成人更易受钙营养状况影响而出现波动。
2.骨钙素(BGP):由成骨细胞分泌,是反映骨形成的敏感指标。血清骨钙素正常参考值男性约为10~32μg/L,女性约为12~38μg/L。当机体缺钙时,骨钙素的分泌和代谢会发生改变,可用于评估骨代谢状态以及钙营养情况。在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钙代谢易出现问题,骨钙素的监测有助于了解骨形成状况。
3.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也是反映骨形成的指标,正常参考值一般在12~40μg/L之间。PICP水平能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和骨形成的速率,对于钙缺乏导致的骨代谢异常有一定的监测价值。例如在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钙流失增加,骨形成能力下降,PICP水平可能降低,通过监测PICP可以辅助评估钙营养及骨代谢情况。
4.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是反映骨吸收的指标,正常参考值男性约为0.1~0.4ng/ml,女性约为0.1~0.5ng/ml。当机体缺钙时,可能会出现骨吸收增加,导致β-CTX水平升高。在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骨吸收加快,β-CTX水平往往会升高,通过监测该指标可以了解钙缺乏相关的骨吸收情况。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对于儿童钙缺乏的评估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长骨骨骺端的X线表现,如佝偻病患儿可见骨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样改变等。不同年龄段儿童长骨X线表现有差异,婴儿期和幼儿期的骨骼发育特点使得X线检查能更早发现钙缺乏导致的骨骼改变。例如1岁以内婴儿的腕骨、膝部等部位的X线检查可较早发现佝偻病早期表现。
2.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DXA):可用于评估骨密度情况,是诊断骨质疏松等钙相关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对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通过DXA测定骨密度能了解骨钙含量和骨强度。例如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降低,若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的2.5个标准差,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这与钙缺乏有密切关系。儿童也可进行骨密度测定,但儿童骨密度正常参考值需根据不同年龄段和骨龄来判断,对于儿童钙缺乏导致的骨发育异常,骨密度测定可作为辅助评估手段。
尿液钙测定
1.24小时尿钙:能反映机体钙的排泄情况。正常参考值一般为2.5~7.5mmol/24h。当机体钙摄入不足时,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尿液钙排泄也会相应减少;而当钙摄入过多或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情况时,尿液钙排泄可能会增加。对于不同人群,尿液钙的正常范围略有不同,例如老年人由于肾功能等因素,尿液钙的正常范围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在评估钙营养状况时,结合血钙、骨代谢指标等综合分析24小时尿钙水平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