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入脑受多种因素影响,胆红素水平(包括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日龄、特殊人群(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溶血病史新生儿)等均与之相关,早期有嗜睡等表现,黄疸进展快伴早期表现需警惕,高危新生儿要加强监测。
一般来说,当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高时,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即黄疸入脑)的风险增加。通常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0mg/dl),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57μmol/L(15mg/dl)时,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还存在个体差异等因素。例如,一些早产儿即使血清总胆红素未达到上述数值,但由于其血-脑屏障发育更不完善等原因,也可能发生胆红素入脑的情况。
游离胆红素水平也是关键因素,游离胆红素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当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时,与胆红素结合的白蛋白减少,游离胆红素增多,增加了入脑风险。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白蛋白合成能力较差,若同时存在酸中毒等情况,会进一步降低白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能力,使游离胆红素水平升高,加大入脑几率。
不同日龄新生儿的风险差异
出生1-2天的新生儿:日龄较小的新生儿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还很不完善,对于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都较弱。此时如果胆红素产生较多,就更容易积累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快速升高,从而增加胆红素入脑的风险。比如一些出生后红细胞破坏较多的新生儿,在出生1-2天内就可能出现较高的胆红素水平,若不及时干预,很快就可能发展为胆红素入脑。
出生3-7天的新生儿:此阶段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有所发育,但仍相对不足。如果在这一时期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者肝脏代谢能力不能及时跟上,血清胆红素水平持续上升,也容易引发胆红素入脑。例如一些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会出现母乳性黄疸,在出生3-7天后黄疸仍未消退且胆红素水平逐渐升高,就有入脑的风险。
出生7天以上的新生儿:随着日龄增加,新生儿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逐渐增强,但对于一些本身存在肝胆系统疾病或者其他基础疾病的新生儿,即使日龄较大,也可能出现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而入脑的情况。比如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新生儿,出生7天以上后黄疸会持续加重,胆红素水平居高不下,极易导致胆红素入脑。
特殊人群新生儿的入脑风险
早产儿: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血-脑屏障更薄、更不完善,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更低,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比足月儿差很多。所以早产儿即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足月儿发生胆红素入脑的阈值,也更容易出现胆红素入脑的情况。而且早产儿往往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其他疾病,这些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内环境,进一步增加胆红素入脑的风险。例如,早产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常伴有酸中毒,酸中毒会降低白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力,使游离胆红素增多,更易进入脑组织。
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存在器官发育不成熟的问题,其肝脏代谢胆红素能力弱,血-脑屏障功能差,发生胆红素入脑的风险比正常出生体重儿高。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一旦发现胆红素升高,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因为其发生胆红素入脑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有溶血病史的新生儿:如果新生儿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等溶血情况,会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急剧增加。这类新生儿发生胆红素入脑的风险远远高于无溶血的新生儿。例如ABO血型不合溶血的新生儿,出生后很快就会出现较高的胆红素水平,需要迅速进行胆红素监测和干预,否则短时间内就可能发展为胆红素入脑。
胆红素入脑的早期表现及预警
早期表现:新生儿胆红素入脑早期可能出现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等表现。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干预,病情会进一步发展,出现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抽搐等严重症状。例如,新生儿在胆红素入脑早期可能精神萎靡,对周围刺激的反应变差,吃奶时吸吮力量很弱;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身体后仰、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态,还可能出现抽搐发作。
预警信号:当新生儿出现黄疸进展迅速,血清胆红素水平持续上升,同时伴有上述早期表现时,就要高度警惕胆红素入脑的可能。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以及新生儿的精神、肌张力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换血等积极的干预措施来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进一步入脑造成更严重的脑损伤。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溶血新生儿等,要加强胆红素监测的频率,以便早期发现预警信号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