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彻底消除胆囊结石的方式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溶石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适用于有症状、符合相应指征的患者,开腹用于腹腔镜难开展等情况;非手术溶石主要是药物溶石,适用于胆囊功能好、胆固醇型小结石患者。无症状胆囊结石可观察随访,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有各自特殊考量,药物溶石有效率约10%-15%,腹腔镜手术有效率高、复发概率低,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
一、手术治疗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适用情况: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尤其是经常引发胆绞痛、胆囊炎等情况的患者较为适用。一般来说,当胆囊结石直径较大(通常大于3厘米)、合并有胆囊息肉且直径超过1厘米、胆囊壁明显增厚(大于3毫米)等情况时,多建议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从年龄因素看,成年患者若身体状况能耐受手术,符合上述手术指征即可考虑该术式。对于女性患者,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恢复后腹部疤痕不明显,一定程度上更具优势,但具体还需根据个体身体状况判断。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平时因胆囊结石频繁出现不适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手术是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有相关研究表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率较高,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概率相对较低。
手术原理:通过在腹部建立几个微小的穿刺孔,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将胆囊切除。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2.开腹胆囊切除术
适用情况:在一些腹腔镜手术难以开展的情况时会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比如患者腹腔粘连严重(多因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等原因导致)、胆囊炎症非常严重且解剖结构难以辨认等。对于老年患者,如果身体基础状况较差,但胆囊结石病情又必须通过手术解决,在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后,若符合开腹手术指征也可能选择该术式。不过相对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术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
手术原理:通过腹部较大的切口,直接显露胆囊,将其切除。
二、非手术溶石治疗
1.药物溶石
适用情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石药物主要有熊去氧胆酸等,但药物溶石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适用于胆囊功能较好、结石为胆固醇型且结石较小(直径小于2厘米)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儿童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和成人有所不同,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溶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完全明确,一般不优先考虑药物溶石。从年龄角度,青少年患者若符合上述胆固醇型小结石且胆囊功能良好的情况,可在医生评估后谨慎考虑药物溶石,但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生活方式方面,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并且要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观察结石溶解情况。不过药物溶石的疗程较长,一般需要服用数月甚至数年,而且存在结石复发的可能,有研究显示药物溶石的有效率大约在10%-15%左右。
作用机制:熊去氧胆酸可以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排泄,使胆汁处于不饱和状态,从而促使胆固醇结石逐渐溶解。
三、其他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1.无症状胆囊结石的处理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可以先采取观察随访的方式。但需要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监测结石大小、胆囊壁情况等变化。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出现结石增大、胆囊功能逐渐减退等情况,还是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人群观察随访的频率有所不同,儿童无症状胆囊结石相对较少见,若出现,由于儿童胆囊结石可能有其特殊的发展趋势,需要更密切地观察,比如每半年左右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老年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胆囊结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所以也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每1-2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生活方式上,无症状患者也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过度摄入,适量运动等。
2.特殊人群的考量
孕妇胆囊结石患者:孕妇患有胆囊结石时,处理相对复杂。因为孕期身体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手术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一般优先采取保守治疗,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缓解症状。在饮食上要避免油腻食物,少量多餐。如果发生胆囊炎等严重情况,需要在充分评估胎儿情况和手术风险后,谨慎选择是否手术。
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比如合并严重心脏病、肺部疾病等患者,行胆囊结石相关治疗时风险较高。需要在多学科会诊后,综合评估患者整体状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若选择手术,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若选择非手术治疗,则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