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恐惧症是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表现为对上学恐惧逃避,发病与心理、家庭、学校因素相关,有情绪、身体、行为症状,诊断需专业评估,干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环境调整,对患病儿童家长要耐心理解,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关注情况,家庭营造温暖环境助其克服。
发病原因
心理因素
性格特点:部分孩子本身性格较为内向、敏感、胆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例如一些从小生活环境较为单一,很少接触外界新环境和陌生人的孩子,在面对学校这个新的集体环境时,更容易产生恐惧情绪。
心理创伤:如果孩子在学校经历过一些负性事件,如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严厉的批评等,可能会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发展为学校恐惧症。比如有的孩子曾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恶意嘲笑,就可能会开始害怕去学校。
家庭因素
家长过度保护: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事事替孩子包办,导致孩子独立性较差,缺乏应对学校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当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时,就会产生逃避心理,进而害怕上学。例如家长总是帮孩子整理书包、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等,孩子自己没有机会去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在学校遇到问题就不知所措,从而恐惧上学。
家庭关系紧张: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睦,经常争吵等,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和焦虑,这种情绪可能会迁移到对学校的态度上,使孩子害怕去学校。比如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孩子会担心自己的家庭状况,进而对学校产生恐惧。
学校因素
学习压力过大:学校的学业负担过重,孩子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下,容易产生疲惫感和焦虑感。例如有的学校布置大量的作业,孩子每天都要熬夜完成,长期下来会对上学产生抵触情绪,逐渐发展为学校恐惧症。
师生关系不和谐:如果孩子与老师之间关系紧张,比如老师对孩子的评价过于严厉、不公正等,孩子可能会害怕见到老师,从而不愿意去学校。
症状表现
情绪方面:孩子可能会经常表现出焦虑、烦躁的情绪,一提到上学就会哭泣、发脾气等。比如每天早上一听说要去上学就开始大哭大闹,情绪非常不稳定。
身体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但经过医学检查却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恐惧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例如孩子一想到要上学就会肚子痛,但是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
行为方面:坚决拒绝去学校,会想尽各种办法逃避上学。比如装病、赖床等。有的孩子会找各种借口不去学校,像说自己头痛、肚子痛等,但实际上身体并没有真正的疾病。
诊断与评估
专业评估:医生通常会通过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情绪状态以及在学校的相关情况。还会与家长进行详细的访谈,了解家庭环境、孩子的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信息。例如医生会询问孩子每天在学校的具体活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情况等,以及家长是如何应对孩子拒绝上学的等。
相关量表评估:可能会使用一些专业的心理量表来辅助诊断,如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等,通过量表评分来更准确地评估孩子的焦虑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学校恐惧症的相关症状。
干预与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对上学的不合理认知,通过引导孩子改变认知,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通过行为训练,如逐渐增加孩子接触学校环境的时间等,帮助孩子克服对上学的恐惧。例如先让孩子在学校附近待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增加在学校内的时间,让孩子逐渐适应学校环境。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式,与孩子一起配合治疗。比如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改变过度保护或过度严厉的教育方式等。
环境调整:如果是学校因素导致的,学校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营造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促进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老师要注意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尽量以鼓励和正面引导为主。
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家长首先要保持耐心和理解,不要指责孩子。要慢慢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对上学恐惧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同时,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身体状况,如果发现孩子的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家长自身也要注意调整家庭氛围,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逐渐克服学校恐惧症,重新适应学校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