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出生2-3天出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2-4周,一般情况良好;病理性生后24小时内出现,有血清胆红素等相关特点及多种原因。需观察皮肤黄染并通过经皮或血清胆红素监测,生理性可通过增加喂养、晒太阳处理,病理性用光疗、换血及针对病因治疗,早产儿、有溶血风险新生儿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要密切观察并依情况采取措施保障新生儿健康。
一、新生儿黄疸的类型及特点
(一)生理性黄疸
1.出现时间: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5-7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延长到2-4周。
2.特点: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这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导致,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还不完善。
(二)病理性黄疸
1.出现时间: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特点: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2mg/dl)。常见原因有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缺氧和感染、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胆汁排泄障碍,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黏稠综合征等。
二、小孩黄疸的观察与监测
(一)皮肤观察
要密切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和程度,从面部开始,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若黄染达到手掌、足底,提示血清胆红素浓度较高。对于早产儿,由于皮肤较薄,黄染表现可能不太典型,但更要仔细观察。
(二)胆红素监测方法
可以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进行监测,这是一种无创的方法,能初步了解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有溶血风险的新生儿等,可能需要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采集静脉血来准确测定胆红素浓度,以便及时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三、小孩黄疸的处理方法
(一)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1.增加喂养:早期频繁喂养,一般建议按需喂养,每天喂养8-12次以上,这样可以促进新生儿排便,通过排便排出过多的胆红素,从而减轻黄疸程度。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更要保证充足的喂养次数,因为母乳中的营养成分有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2.晒太阳:可以适当让新生儿晒太阳,但要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避免阳光直射。一般选择在早晨10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阳光不太强烈的时候,每次晒太阳10-15分钟左右,可根据新生儿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时间。不过晒太阳只是一种辅助方法,不能替代正规的喂养等措施。
(二)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1.光疗:是治疗病理性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光疗时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可使用专用的眼罩和尿布遮盖。一般根据新生儿的日龄、体重等情况调整光疗的强度和时间。
2.换血疗法:对于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水平急剧上升,可能会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要进行换血疗法。换血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但换血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3.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先天性胆道闭锁引起的,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例如,对于先天性胆道闭锁,一般建议在出生后2个月内进行手术,以恢复胆道通畅,从而改善黄疸症状。
四、特殊人群(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黄疸的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的肝脏功能更不完善,黄疸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程度可能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在处理黄疸时要更加谨慎,光疗时要密切监测体温、肤色等情况,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光疗可能会引起体温波动。同时,喂养方面要注意根据早产儿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加奶量,保证营养供给的同时促进胆红素排泄。
(二)有溶血风险的新生儿
如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贫血情况、黄疸进展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型、Coombs试验等明确诊断。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维持新生儿的内环境稳定,防止发生低血糖、低血钙等情况。
总之,对于小孩黄疸要密切观察,根据黄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特殊人群更要加强监测和护理,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