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又分糖尿病及其他疾病引起高血糖有对血管神经肾脏等危害可通过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诊断需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及血糖监测必要时药物治疗。
高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高于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空腹血糖值一般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值通常小于7.8mmol/L。
高血糖的分类
生理性高血糖:在一些特殊生理情况下可能出现短暂的高血糖。比如,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糖类食物,经胃肠道吸收后会导致血糖暂时性升高;剧烈运动后,身体的应激反应也可能使血糖短时间上升。这种生理性的高血糖通常是暂时的,去除相关诱因后血糖可恢复正常。对于儿童来说,在进食大量糖果后可能出现生理性高血糖,一般适当休息、调整饮食后即可恢复;对于孕妇,在孕期的特殊代谢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生理性高血糖波动,但多数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活动调节。
病理性高血糖
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这是最常见的病理性高血糖原因之一。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则与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有关。在成年人中,2型糖尿病较为多见,而儿童青少年中也有1型糖尿病的发生。例如,一些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乏运动、肥胖等,也可能增加患1型或2型糖尿病的风险,进而出现高血糖。
其他疾病导致的高血糖:某些内分泌疾病会引起高血糖,如库欣综合征,由于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瘤患者,因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也会使血糖升高。对于老年人来说,若患有这些内分泌疾病,更容易出现高血糖情况,且病情相对复杂,需要综合治疗相关原发疾病来控制血糖。
高血糖的危害
对血管的影响: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影响血液循环。对于儿童,如果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会影响其血管的正常发育,增加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于成年人,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容易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例如,高血糖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脂质容易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斑块,阻塞血管。
对神经的损害: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纤维发生病变,引起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可能出现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症状。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影响神经发育,导致感觉异常等问题;对于老年人,神经病变会更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出现足部感觉减退,容易发生足部溃疡、感染等,甚至可能导致截肢。
对肾脏的影响: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肾小球等结构,导致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表现为尿中微量白蛋白增多,若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肾脏也会受到影响,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肾脏功能;老年人本身肾脏功能有所减退,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会更易加重肾功能衰竭的进程。
高血糖的检测与诊断
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血糖的方法有空腹血糖检测、餐后血糖检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空腹血糖检测是指在空腹状态下(一般至少8小时未进食)抽取静脉血或使用血糖仪检测指尖血来测定血糖值;餐后血糖检测通常是在进食后2小时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则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短期血糖波动的影响。对于儿童,由于采血相对困难,可能会采用指尖血检测,但要注意操作规范;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其血管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
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症状,但空腹血糖两次≥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两次≥11.1mmol/L,也可诊断为糖尿病。对于儿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成人基本一致,但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高血糖的管理与控制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控制:合理控制饮食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础。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有不同的要求。儿童患者需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糖类食物的摄入,可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等,减少精制谷物和高糖食品的摄入;成年人则要根据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例如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老年人饮食要清淡,避免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低糖水果等。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儿童可以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方式,如跳绳、游泳、跑步等,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一般建议至少30分钟;成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老年人运动要适度,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运动时间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以微微出汗为宜。
血糖监测: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儿童可以使用儿童专用的血糖仪进行指尖血监测,按照医生建议的频率进行检测;成年人可以根据病情选择自行监测血糖,一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需要监测;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视力、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家人可以协助进行血糖监测,同时要注意监测频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若需要):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血糖仍不能达标,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通常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在生活方式调整基础上,也可能根据病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老年人使用降糖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血糖和身体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