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综合征,缺铁性贫血是其常见类型,与其他贫血在定义、特异性、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特殊人群表现等方面有差异,缺铁性贫血由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有独特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婴幼儿、孕妇、老年人患缺铁性贫血各有特点。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贫血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缺铁性贫血是贫血的一种常见类型。正常情况下,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可诊断为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特异性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其与其他类型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等)不同,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导致DNA合成障碍引起的贫血。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铁、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而其他类型贫血有各自特异的实验室指标异常。例如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血清维生素B??或叶酸水平降低。
发病因素的差异
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发病因素包括铁摄入不足(如婴幼儿、青少年生长发育快,铁摄入不足;孕妇、乳母需铁量增加,若饮食中铁补充不够易患缺铁性贫血)、铁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像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铁的吸收)、铁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等可导致铁丢失过多,引起缺铁性贫血)。而其他类型贫血的发病因素各有其特点,如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由于维生素B??或叶酸摄入不足、吸收不良等导致。
临床表现的部分差异
缺铁性贫血患者一般会有面色苍白、乏力、易疲倦等贫血共性表现,还可能出现组织缺铁的表现,如精神行为异常,像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较为明显;异食癖;口腔炎、舌炎、口角炎;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等。而其他类型贫血的临床表现除了贫血共性表现外,会有其特定病因相关的表现,例如巨幼细胞贫血患者除了贫血表现外,还可能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感觉障碍等,这是因为维生素B??缺乏影响神经系统髓鞘合成。
特殊人群的特点
婴幼儿: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如果喂养不当,如单纯母乳喂养且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而对于其他类型贫血,如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在婴幼儿中也有发生,但相对缺铁性贫血来说不是最常见类型。在诊断和处理上,婴幼儿缺铁性贫血需要特别注意合理添加辅食,保证铁的摄入。
孕妇:孕妇本身血容量增加,同时胎儿生长发育需要铁,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孕妇患缺铁性贫血的风险较高。与其他贫血类型相比,孕妇缺铁性贫血的防治重点在于保证孕期铁的充足供应,通过饮食或补充铁剂来预防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缺铁性贫血可能与胃肠道功能减退,铁吸收减少,以及可能存在的慢性疾病导致铁丢失或利用障碍有关。而其他贫血类型在老年人中也可能发生,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但缺铁性贫血在老年人贫血中也较为常见,在评估老年人贫血时,需要考虑缺铁性贫血的可能,并排查相关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