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溶栓先依适应证选患者考虑时间窗、年龄、病史等因素,操作前做影像学、实验室等准备及患者准备,术中穿刺部位选股或桡动脉注入溶栓药,术后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复查影像,并发症有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塞等,还需关注不同人群相关并发症及对不良生活方式患者术后指导。
一、适应证选择
1.时间窗:一般认为发病4.5小时内是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窗,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可考虑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可适当延长至24小时内,但需严格评估。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患者均需根据具体病情判断是否符合时间窗要求,老年患者可能因血管代偿等情况,时间窗判断需更谨慎,需结合影像学评估。
病史因素:有出血性疾病病史、近期有重大手术或创伤史等患者需严格评估禁忌证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动脉溶栓。
2.患者选择: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考虑,但需综合身体状况等多因素。儿童脑梗死动脉溶栓需极为谨慎,需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因为儿童脑血管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药物代谢等也有差异。
性别:性别本身不是动脉溶栓的禁忌或绝对适应证,主要根据病情判断。
生活方式: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评估时需考虑对血管状态的影响,若存在严重血管病变可能影响动脉溶栓效果。
二、操作流程
1.术前准备
影像学评估:进行头颅CT、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检查,明确梗死部位、范围、血管闭塞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凝血功能等,排除溶栓禁忌证。
患者准备:签署知情同意书,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等。
2.动脉穿刺及溶栓药物注入
穿刺部位:通常选择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行穿刺,根据患者情况及术者习惯选择。
药物注入: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注入闭塞血管部位,直接作用于血栓,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
三、术后监测与并发症处理
1.术后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术后24小时内尤其需要密切观察,因为溶栓后有再出血等风险可能影响生命体征变化。
神经系统监测:观察患者意识、肌力、感觉等神经系统症状变化,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及必要时的影像学复查评估溶栓效果及有无新的梗死或出血等情况。
影像学复查:术后一定时间内进行头颅CT等检查,了解血管再通情况及有无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2.并发症处理
出血:是动脉溶栓严重并发症之一,若发生颅内出血,需根据出血量等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保守治疗(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或外科手术干预。
再灌注损伤:溶栓后血管再通可能导致再灌注损伤,表现为脑水肿等,需进行脱水降颅压等治疗。
血管再闭塞:术后需密切观察,若出现血管再闭塞相关症状,可能需要再次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如再次溶栓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年龄相关并发症:儿童患者术后需特别关注神经系统发育影响等,老年患者需注意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进一步变化及术后康复相关问题,如术后康复训练的时机等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
性别相关注意事项:女性患者若处于特殊生理期等,在监测和处理并发症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出血相关情况的观察等。
生活方式相关: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术后需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促进康复,降低再次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