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是因各种原因致脑组织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影像学及病理学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表现,病因分生理性(随年龄增长自然过程)和病理性(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外伤、感染、中毒等),分类有弥漫性(常见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伴全面性认知功能减退等)和局限性(由局部脑病变引起对应局部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临床表现因病因异有认知功能减退等多种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等综合,治疗分针对病因治疗和康复干预,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及患基础疾病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
脑萎缩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在影像学(如头颅CT、MRI)及病理学上呈现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表现的一种状态。
二、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随年龄增长,人体脑组织会出现一定程度生理性萎缩,这是机体老化的自然过程,但一般不导致明显临床症状。
(二)病理性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会逐步引起大脑皮质萎缩;帕金森病可导致黑质等部位神经元变性,进而出现脑萎缩表现;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也可能引发脑萎缩。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可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长期后引发相应部位脑萎缩。
3.外伤:严重头部外伤导致脑损伤后,可能引起损伤区域脑组织萎缩。
4.感染:脑炎、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损伤脑组织,导致脑萎缩。
5.中毒:长期酒精中毒可损害脑组织,一氧化碳中毒等也会造成脑组织损伤,进而引发脑萎缩。
三、分类
(一)弥漫性脑萎缩
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大脑广泛体积缩小、脑沟普遍增宽等,多伴随全面性认知功能减退等表现。
(二)局限性脑萎缩
由局部脑病变引起,如某一脑区因脑梗死出现脑组织坏死、软化,后续该区域会发生萎缩,常对应出现局部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某一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等。
四、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导致的脑萎缩临床表现有差异,一般可有认知功能减退(如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减退等)、性格行为改变(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可能出现性格变得孤僻、淡漠等)、运动障碍(如帕金森病相关脑萎缩可出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失语、失用等症状,若为儿童脑萎缩还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见脑实质密度减低、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头颅MRI较CT更能清晰显示脑组织萎缩情况,通过观察脑实质体积、脑沟脑池宽度等明确脑萎缩状态,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综合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如阿尔茨海默病可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仅提药物名称);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萎缩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脑萎缩需积极控制感染等。
(二)康复干预
通过康复训练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等,如针对有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针对认知减退患者进行认知康复训练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随年龄增长生理性脑萎缩较常见,需定期监测认知功能等,若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因素;日常生活中可通过适度用脑(如阅读、学习新事物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维护脑健康。
(二)儿童
儿童脑萎缩多由先天性因素或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引起,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发育迟缓、认知异常等表现应尽早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尽早干预。
(三)患有基础疾病人群
如患有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的患者,需严格遵循医生治疗方案,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诊,以延缓脑萎缩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