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缩乏力相关因素包括产妇自身因素如高龄、低龄、肥胖、子宫疾病史、内分泌疾病史,分娩过程相关因素如产程过长、多胎妊娠、胎儿过大、胎位异常,药物使用因素如过多使用镇静剂、既往有使用宫缩抑制剂史等均可导致宫缩乏力。
一、产妇自身因素
1.年龄因素
高龄产妇:年龄大于35岁的高龄产妇发生宫缩乏力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产妇的子宫肌细胞功能可能发生改变,子宫肌层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影响子宫收缩的强度和频率。例如,有研究表明,高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宫缩乏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适龄产妇。
低龄产妇:小于18岁的低龄产妇也存在较高风险。低龄产妇的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子宫肌层的发育可能不够完善,子宫收缩的协调性较差,容易出现宫缩乏力。
2.肥胖因素
肥胖产妇体内脂肪堆积较多,脂肪组织可能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功能。肥胖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例如胰岛素抵抗等情况可能干扰子宫收缩相关的生理过程。有研究发现,肥胖产妇发生宫缩乏力的概率比正常体重产妇高出一定比例,因为过多的脂肪可能会影响子宫肌层对缩宫素的反应性,使得子宫收缩力减弱。
3.既往病史因素
子宫疾病史:如既往有子宫肌瘤剔除术史,子宫肌层内有瘢痕形成,在分娩时可能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子宫肌层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时,瘢痕部位的收缩功能可能异常,导致宫缩乏力。另外,子宫腺肌病患者,由于子宫肌层弥漫性病变,也容易出现宫缩乏力,因为病变的子宫肌层收缩性能下降。
内分泌疾病史: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的产妇,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会影响子宫的收缩功能。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代谢和多种生理过程都有调节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缓,子宫肌细胞的活性可能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宫缩乏力。
二、分娩过程相关因素
1.产程因素
产程过长:第一产程延长或第二产程延长等产程异常情况容易引发宫缩乏力。在产程过长的情况下,子宫肌持续处于紧张或疲劳状态,会导致子宫肌收缩力减弱。例如,第一产程超过20小时(初产妇)或14小时(经产妇)被视为产程延长,此时宫缩乏力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因为长时间的分娩过程使子宫肌疲劳,收缩能力下降。
多胎妊娠因素: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肌纤维过度拉伸,子宫肌层的弹性和收缩力下降。例如,双胎妊娠的子宫体积比单胎妊娠时明显增大,子宫肌层被过度牵拉,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力相对较弱,容易出现宫缩乏力。同时,多胎妊娠时胎盘分泌的一些激素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子宫收缩。
2.胎儿因素
胎儿过大:胎儿体重超过4000g的巨大儿,在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时对子宫下段及宫颈的压迫时间较长,容易导致宫缩乏力。巨大儿对产道的机械性压迫使得子宫收缩的协调性受到影响,子宫肌层不能有效地收缩以推动胎儿娩出。
胎儿胎位异常:如臀位、横位等异常胎位,胎儿先露部不能正常压迫子宫下段及宫颈,导致子宫收缩不协调,从而引发宫缩乏力。异常胎位时,子宫收缩的力量不能均匀有效地作用于子宫下段和宫颈,影响正常的分娩进程,增加了宫缩乏力的发生风险。
三、药物使用因素
1.镇静剂使用:在分娩过程中过多使用镇静剂,如地西泮等,可能抑制子宫收缩。镇静剂会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对子宫肌的收缩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宫缩乏力。例如,在产程早期不恰当使用镇静剂,可能会使子宫收缩受到抑制,影响产程的正常进展。
2.宫缩抑制剂使用:既往有使用宫缩抑制剂史的产妇,在本次分娩时可能存在宫缩乏力的潜在风险。宫缩抑制剂会暂时抑制子宫收缩,虽然在某些需要抑制宫缩的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可能会影响产妇自身子宫收缩的正常节律和强度,在分娩过程中当需要子宫正常收缩来推动分娩时,就容易出现宫缩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