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处理并发症)、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取栓)、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神经保护剂)、康复治疗(早期和后期康复),还有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妊娠期及有基础疾病患者)的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情况谨慎治疗与护理以保障患者预后及安全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保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一般≥94%)。如果患者血压异常,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一般血压不宜降得过低,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可考虑降压治疗。
2.处理并发症:对于存在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但需注意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要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下肢等预防深静脉血栓。
二、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一般要求在发病4.5小时内(对于符合严格筛选标准的患者可延长至6小时内)静脉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溶栓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禁忌证,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如既往有颅内出血病史、近期有大手术等情况可能不适合溶栓。
2.动脉溶栓: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在发病6-24小时内考虑动脉溶栓,通过脑血管造影找到血栓部位进行局部溶栓,但操作相对复杂,风险也较静脉溶栓稍高。
3.血管内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在发病6-24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时间窗)可进行血管内取栓治疗,通过机械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恢复血管再通。例如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血管内取栓可明显改善预后,降低残疾率。
三、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一般在患者无禁忌证时早期使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进一步形成。但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等禁忌证的患者需谨慎。
2.神经保护剂:常用的有依达拉奉等,可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保护神经功能。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等,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可进行简单的认知功能训练等。
2.后期康复: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步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同时结合言语治疗等,对于存在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言语功能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脑梗死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调整血压、血糖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下降。例如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调整,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在控制血糖时,要注意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2.儿童患者:儿童脑梗死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改善脑血流等措施。在药物选择上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儿童的各方面指标变化。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脑梗死的治疗面临特殊挑战,既要考虑母亲的病情治疗,又要最大程度保障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利弊,如溶栓等治疗可能对胎儿有一定风险,需充分评估后谨慎实施。
4.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感染风险。对于合并心脏病的患者,要注意心脏功能的监测,因为脑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如脑梗死可能诱发心脏病变,而心脏病变也可能加重脑梗死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