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患者可通过呼吸功能、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锻炼改善状况,锻炼需遵循适度、循序渐进原则并注意安全,如腹式呼吸等呼吸锻炼、被动及主动肢体锻炼、坐姿站姿行走等日常活动锻炼,儿童患者锻炼需成人辅助并密切关注安全。
一、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腹部肌肉,用鼻子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用嘴巴缓慢呼气,让腹部凹陷,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通过腹式呼吸可以增强膈肌的运动,改善呼吸功能,因为重症肌无力可能影响呼吸肌功能,腹式呼吸有助于提高肺部的通气量。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辅助引导其进行,注意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适当调整练习时长和频率。
2.深呼吸练习:患者坐直或站立,缓慢深吸气,使空气充满肺部,然后缓慢呼气,重复进行。每次深呼吸尽量达到最大通气量,可增加肺活量,一般每次练习5-10次,每天2-3次。对于有重症肌无力病史且呼吸功能受影响的患者,深呼吸练习可以帮助维持呼吸肌的力量和肺部的良好状态。
二、肢体功能锻炼
1.被动运动:对于肢体活动受限较明显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家属或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如活动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天3-4次。被动运动可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在为儿童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损伤,根据儿童的肢体力量情况适度调整力度。
2.主动运动(肌力允许时):当患者肢体肌力有一定恢复时,可进行主动运动。例如,患者可进行简单的肢体抬举动作,如平躺在床上进行腿部的屈伸运动,每次每个肢体运动10-15次,每天2-3次;或者站立位进行简单的重心转移练习,但要注意安全,可借助辅助器具如拐杖等。主动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不同肌力程度的患者运动强度和方式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时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
三、日常活动能力锻炼
1.坐姿与站姿练习:患者可从简单的坐姿开始练习,逐渐过渡到站姿。坐在椅子上时,要保持背部挺直,双脚平放在地面,每次练习坐姿10-15分钟;站立时,可借助扶手等辅助器具,保持身体平衡,每次练习站姿5-10分钟,每天多次练习。通过坐姿和站姿练习,可以增强躯干肌肉的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维持日常的坐立姿势非常重要,儿童患者在进行坐姿和站姿练习时,成人需在旁协助保证安全。
2.行走练习:当患者具备一定的行走能力时,可进行行走练习。开始时可在室内短距离行走,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时间。行走时要注意步态平稳,可一步一步缓慢进行,必要时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工具。行走练习有助于提高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协调能力,对于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有重要意义,儿童患者进行行走练习时,成人要时刻关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四、注意事项
1.适度原则:功能锻炼要遵循适度原则,避免过度劳累。因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肌肉力量可能不稳定,过度锻炼可能导致肌肉疲劳加重病情。例如,在进行肢体运动时,要根据自身的耐受程度来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儿童患者的耐受程度与成人不同,更要密切观察,以不引起明显疲劳为度。
2.循序渐进:锻炼要循序渐进,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如呼吸功能锻炼从短时间的腹式呼吸开始,逐渐延长练习时间;肢体功能锻炼从被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循序渐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更要逐步引导其适应锻炼过程。
3.安全保障: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注意安全,尤其是进行行走等可能有摔倒风险的锻炼时。为患者提供安全的锻炼环境,如清理锻炼区域的障碍物,为需要的患者准备合适的辅助器具等。对于儿童患者,成人要全程陪同,确保锻炼过程中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