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监测生命体征、评估吞咽功能并营养支持;再灌注治疗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取栓;神经保护治疗用依达拉奉、丁苯酞;抗血小板治疗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调控血压发病24小时内一般不紧急降压,收缩压过高或伴特定情况谨慎降压;调控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外科治疗有去骨瓣减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改善脑供血等,需根据患者情况评估适应证、禁忌证等。
呼吸与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评估患者呼吸功能,必要时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4%。对于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者,吸氧是改善氧供的基础措施,能减少脑缺氧损伤。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记录出入量。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脑灌注,需及时调整以保证脑的有效血供。
吞咽功能评估:发病后尽早评估吞咽功能,对于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早期进行鼻饲或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等营养支持,防止误吸导致肺炎等并发症。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的患者吞咽功能评估及营养支持方式选择需综合考量,例如老年患者吞咽功能衰退更明显,需更谨慎评估和选择营养途径。
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常用药物为阿替普酶和尿激酶。阿替普酶需在发病4.5小时内应用,尿激酶可在6小时内应用。静脉溶栓是通过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如存在颅内出血倾向、近期大手术等情况则不适合溶栓。不同年龄患者对溶栓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需根据个体情况权衡利弊。
动脉溶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在发病6-24小时内可考虑动脉溶栓,相比静脉溶栓能更直接使闭塞血管再通,但操作相对复杂,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但也有更高的出血风险等并发症风险。
血管内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24小时内可进行血管内取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大血管闭塞脑梗死的重要进展,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需要具备相应的设备和专业团队,且对患者的时间窗、基础状况等有严格要求。
神经保护治疗
依达拉奉: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可用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丁苯酞:能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发病后48小时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进一步形成。但对于有胃肠道出血风险、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需谨慎使用,不同年龄患者的胃肠道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需密切关注。
氯吡格雷:在某些情况下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单独使用氯吡格雷。
调控血压
发病24小时内血压升高常见,一般不需要紧急降压。当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等情况时,可谨慎降压。降压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骤降影响脑灌注。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略有差异,老年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影响脑供血。
调控血糖
高血糖和低血糖都可能加重脑梗死的神经损伤,发病后应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7.8-10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根据病情调整降糖方案,避免因血糖波动加重脑损伤,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降糖措施需个体化。
外科治疗
去骨瓣减压术:对于大面积脑梗死伴有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的患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减轻颅内压,降低死亡率。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并发症风险,需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70%)的患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改善脑供血,但需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获益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