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管阻塞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征。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不同部位梗死表现不同,急性发作有相应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及血管检查,预防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逐渐出现老化,如血管壁弹性下降、内膜增厚等,同时血液成分也可能发生改变,如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等,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高。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5岁以上人群脑梗死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群。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脑梗死的发病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机制与血管病变等因素相关。不过,一些研究发现,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可能会有所上升。
生活方式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血管阻塞的可能性;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异常,容易诱发脑梗死。例如,有吸烟习惯且运动量少的人群,相比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
病史方面:有高血压病史的人,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血管损伤和动脉硬化,进而容易引发脑梗死;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患有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脏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血管,就会阻塞血管引发脑梗死。
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不同部位脑梗死的表现:如果是脑梗死发生在大脑半球的运动区,患者可能会出现对侧肢体的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严重时可能无法正常行走、持物等;要是病变累及语言中枢,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如说话不流利、不能理解他人话语等;而发生在小脑部位的脑梗死,主要表现为平衡障碍、行走不稳、恶心、呕吐等。
急性发作时的表现:脑梗死通常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如突然出现的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但很快能恢复。而急性发作时,患者会迅速出现上述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且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
诊断相关要点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病早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脑出血等情况,同时也能发现一些早期的脑梗死病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够更早地发现缺血病灶,还可以区分新旧病灶等。例如,在脑梗死发病数小时后,MRI就可能显示出相应区域的异常信号。
血管检查:颈部血管超声可以检测颈部血管的狭窄程度、斑块情况等;脑血管造影(DSA)则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血管的形态、是否存在狭窄、阻塞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脑梗死的病因。
预防相关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取;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对血管的损害,限制饮酒量。
基础疾病的控制: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有其他并发症可能需要更低的血压目标;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使血糖保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心房颤动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抗凝治疗等,以预防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的检测,以及颈部血管超声、头颅MRI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血管病变等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