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脑梗死是较严重脑血管疾病,由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脑部血管狭窄闭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影响神经功能致运动、感觉、认知、语言等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致日常活动受限、心理状态改变,预后差且有并发症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影响不同,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者患病风险高且病情更严重。
多发性脑梗死是比较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死灶,通常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
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运动功能:可导致肢体运动障碍,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严重时可能完全丧失运动能力,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行走等。这是因为梗死灶影响了大脑对肢体运动的调控区域,使得神经传导受阻,肌肉无法正常接收指令进行协调运动。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偏瘫,走路时患侧肢体拖曳,步态不稳。
感觉功能:会引起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大脑的感觉中枢受损后,患者对触觉、痛觉等的感知出现偏差,影响生活质量。比如,患者可能感觉肢体如同戴了手套或袜子般的麻木感,且这种感觉异常可能会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下降、定向力障碍等。如果梗死灶累及大脑的认知相关区域,如海马区等,会影响患者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能力。例如,患者可能记不住刚刚发生的事情,难以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对时间、地点等的定向也出现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
语言功能:若梗死灶影响语言中枢,可导致语言障碍,如失语(包括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构音障碍等。患者可能无法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理解他人语言困难,这会严重影响患者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日常活动受限: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往往需要他人照顾日常生活,如进食、如厕等,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例如,很多患者无法独立完成穿衣动作,需要家人帮忙,这不仅使患者自身的尊严感受到影响,也让家庭照顾者承受巨大的压力。
心理状态改变:长期受疾病困扰,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由于身体功能的受限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患者可能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情绪。比如,一些患者因为肢体残疾无法像以前一样工作和参与社交活动,会逐渐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进一步影响身心健康。
预后及并发症风险
预后情况:多发性脑梗死的预后相对较差,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且病情容易复发,再次发作可能会使神经功能缺损进一步加重。其预后与梗死的部位、范围、治疗是否及时有效以及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能在早期及时接受规范治疗,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但完全恢复如常较为困难。
并发症风险: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滋生细菌导致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长期留置尿管等情况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肢体活动受限,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若血栓脱落还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多发性脑梗死的影响有所不同。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发生多发性脑梗死时病情往往更易加重,恢复相对更困难;儿童发生多发性脑梗死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特殊病因有关,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神经功能的正常发展。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多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多发性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高,且患病后病情更容易反复。对于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的严重性更为突出,因为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加重脑部血管的病变,导致梗死灶更容易出现和复发,神经功能损害也会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