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婴幼儿、青少年、孕妇易发生)、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患者易出现)、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常见);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和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口腔表现、毛发干枯);血象特点为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浓度减小,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等、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一、病因
(一)铁摄入不足
1.婴幼儿人群: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含铁米粉、肉类等,易发生铁摄入不足。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铁含量虽能满足4-6个月内婴儿需求,但6个月后需及时添加含铁丰富食物,否则易缺铁。
2.青少年人群:青少年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缺乏铁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等,也易出现铁摄入不足。
3.孕妇人群:孕期女性需为自身和胎儿提供铁,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二)铁吸收障碍
1.胃肠道疾病人群: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吸收;患有慢性肠炎、克罗恩病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肠道吸收功能受损,可导致铁吸收障碍。例如,长期慢性腹泻患者,铁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减少。
(三)铁丢失过多
1.慢性失血人群: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出现慢性失血,长期小量失血会导致铁丢失过多;女性月经过多,正常月经失血量一般较少,但某些妇科疾病导致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等,会使铁丢失增加。
二、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1.皮肤黏膜苍白: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呈现苍白表现。这是因为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使得全身组织器官缺氧,从而出现皮肤黏膜苍白。例如,长期缺铁性贫血患者,面色萎黄,睑结膜失去正常红润色泽。
2.乏力:患者常感到疲倦、无力,活动耐力下降。由于机体缺氧,细胞代谢功能紊乱,能量产生不足,所以会出现乏力症状。比如,轻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后就感到明显乏力,而重度患者则可能卧床也有乏力感。
(二)组织缺铁表现
1.精神行为异常: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烦躁、易怒等表现,成人患者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等。这与缺铁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有关,铁是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维持所必需的元素,缺铁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等,从而导致精神行为异常。例如,有些缺铁性贫血儿童会出现喜欢吃泥土、墙皮等异食行为。
2.口腔表现:可出现口角炎、舌炎等。由于铁缺乏影响上皮细胞的功能,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导致口角炎、舌炎等。如患者口角出现皲裂、糜烂,舌头出现萎缩、疼痛等症状。
3.毛发干枯:头发失去光泽,变得干枯、易断裂。这是因为铁缺乏影响毛发的正常生长和结构,导致毛发质量下降。
三、血象特点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
1.红细胞计数(RBC):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计数减少,一般低于正常范围。例如,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约(4.0-5.5)×1012/L,缺铁性贫血患者可低于此范围;成年女性正常范围约(3.5-5.0)×1012/L,患者也会低于正常。
2.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更为明显,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之一。成年男性Hb正常范围约120-160g/L,成年女性约110-150g/L,缺铁性贫血患者Hb会低于相应正常范围。
(二)红细胞形态
1.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减小,正常MCV约80-100fl,缺铁性贫血患者MCV可低于80fl。
2.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降低,正常MCH约27-34pg,患者MCH可低于27pg。
3.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降低,正常MCHC约320-360g/L,患者MCHC可低于320g/L。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缺铁性贫血患者经铁剂治疗后,网织红细胞会逐渐升高,一般在用药后5-10天开始升高,2周左右达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