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血液科疾病,有明确实验室检查标准界定,病因涉及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或失血等,临床表现有一般及特殊表现,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气血不足是中医概念,无精准实验室量化指标,病因有先天和后天因素,表现为全身虚弱症状,靠中医四诊合参判断,治疗以中医调理为主包括中药方剂、食疗、调节情志和运动等,二者在定义范畴、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在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即可诊断为贫血,属于血液科的疾病范畴,主要是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来界定,有明确的实验室检查标准。
气血不足:是中医的概念,中医认为气与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化生血液等,血能载气、滋养全身。气血不足是指气与血两者都不足,常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等,但并没有像贫血那样有精准的实验室量化指标来直接诊断,更多是依据中医的症状、体征以及整体的体质来综合判断。
病因方面
贫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比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等导致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从而红细胞生成减少;巨幼细胞贫血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影响DNA合成,使红细胞生成障碍。
红细胞破坏过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先天性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后天获得性可能是自身免疫性因素等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
失血:急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等,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慢性失血等,都会导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引起贫血。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人群贫血病因有差异,比如育龄期女性月经过多是常见慢性失血原因;长期素食者可能因铁摄入不足易患缺铁性贫血;老年人可能因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气血不足
先天因素:部分人群可能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气血生成基础薄弱。
后天因素:饮食不节,长期挑食、偏食或饮食量过少,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情志不调,长期抑郁、焦虑等精神因素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与生成;过度劳累,长期高强度体力或脑力劳动,耗伤气血;年老体衰,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气血生化功能逐渐减退等。不同年龄人群体现不同,老年人气血不足更常见与衰老相关;长期压力大、过度劳累的中青年也易出现气血不足。
临床表现及检查
贫血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是最常见的体征,还可有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缺氧表现,心悸、气短等循环系统表现,消化系统可出现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减退等。通过血常规检查可明确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异常,进一步检查如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等可明确贫血的具体类型。不同年龄贫血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生长迟缓等;老年人贫血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等。
特殊表现:不同类型贫血有各自特点,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有异食癖等,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可有舌炎、口角炎等。
气血不足
一般表现:主要是全身虚弱的症状,面色萎黄或淡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通过中医四诊合参来判断,比如望诊可见面色无华等,问诊了解患者饮食、睡眠、情志等情况,切诊等综合判断气血不足情况。并没有像贫血那样有客观的实验室指标来直接量化气血不足的程度等。
治疗原则
贫血
针对病因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溶血性贫血根据情况采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脾切除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差异,儿童缺铁性贫血以补充铁剂为主,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老年人贫血治疗需考虑肝肾功能等,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对症支持治疗:严重贫血时可输血纠正贫血症状。
气血不足
中医调理:常用补气养血的中药方剂,如八珍汤等,也可通过食疗,比如多吃一些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像红枣、桂圆、黑芝麻、红豆等,同时要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舒缓的运动等。不同年龄人群食疗和中药调理需适度,儿童气血不足食疗要注意食物的安全性和合适性,避免过于滋补的食物;老年人中药调理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