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流变学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有一般特点及不同血管闭塞表现;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和血管检查;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需与脑出血、脑栓塞鉴别;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康复治疗,不同患者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血管壁病变: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结核、梅毒等病因所致的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病所致的血管损伤,药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2.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凝固性增加和血流速度减慢,如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
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下降,或心脏功能障碍导致心排出量减少,均可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从而引发脑梗死。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脑梗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5-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因受累血管不同而异。
2.不同血管闭塞的表现
大脑中动脉闭塞: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等。
大脑前动脉闭塞:近端阻塞时可出现对侧下肢单瘫,可伴有下肢感觉障碍,排尿障碍等。远端阻塞时,若前交通动脉代偿良好,可无明显症状;若前交通动脉代偿不良,可出现对侧下肢无力、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等。
大脑后动脉闭塞:主要引起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枕叶受累可出现失读症等。
椎-基底动脉闭塞: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延髓麻痹、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发病24小时内一般无明显影像学改变,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发现脑干和小脑的梗死灶、区分陈旧性和新鲜梗死灶等优于CT,发病后即可显示缺血病灶。
2.血管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血流速度及血流方向,有助于了解脑血管的通畅情况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梗死相关血管的情况,如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等,但属于有创检查,目前已较少作为首选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对于有TIA病史的患者,应警惕脑梗死的发生。
2.鉴别诊断
脑出血:发病急骤,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可与脑梗死鉴别。
脑栓塞:起病急骤,多有心脏病史,尤其是房颤病史,可发现栓子的来源,头颅CT等影像学表现与脑梗死相似,但脑栓塞的临床表现更具突发性。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处理并发症等。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积极控制感染、发热、癫痫等并发症。
2.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常用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等。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一般rt-PA的溶栓时间窗为发病4.5小时内,尿激酶的溶栓时间窗为发病6小时内。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4.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
5.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考虑各自的生理特点。例如,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用药时需更加谨慎,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在一些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其生理周期等因素。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的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同时兼顾心脏疾病的治疗。在儿科患者中,脑梗死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治疗手段的选择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更安全的方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