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储备耗竭、红细胞生成时铁供应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核心病理是铁缺乏。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如饮食缺铁食物、特定人群需求增加未补充)、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术后、药物等影响)、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等);典型症状早期轻微,加重后有多种表现;诊断通过血常规、铁代谢指标、骨髓检查等;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补铁治疗(口服铁剂首选,注射铁剂有适应证,饮食调整辅助);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女性、婴幼儿儿童、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有均衡饮食、定期筛查、高危人群预防性补铁。该病可预防可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识别病因、规范治疗及改善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个体化管理。
一、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储备耗竭、红细胞生成过程中铁供应不足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引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其核心病理机制为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最终影响红细胞功能与数量。
二、病因与高危人群
1.铁摄入不足
长期饮食中缺乏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豆类)是常见原因。婴幼儿、青少年因快速生长发育对铁需求量增加,若未及时补充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女性因月经失血、妊娠及哺乳期铁需求量显著升高,若未补充足够铁剂,亦为高危人群。
2.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乳糜泻)或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因铁吸收部位受损或胃酸分泌减少,导致铁吸收效率降低。此外,长期饮用浓茶、咖啡或服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影响铁吸收。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重要病因,包括消化道溃疡、痔疮、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胃肠道肿瘤等。部分患者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隐匿性出血。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
早期症状轻微,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易疲劳。随着贫血加重,可出现头晕、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孕妇可能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风险。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Hb)降低,男性<120g/L,女性(非妊娠)<110g/L,孕妇<100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
(2)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蛋白(SF)<15μg/L(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15%,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3)骨髓检查:仅在疑难病例中用于确诊,表现为红系增生活跃,但细胞内铁减少。
四、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针对慢性失血患者,需明确出血原因并积极治疗(如消化道溃疡需抑酸治疗,月经过多需妇科干预)。
2.补铁治疗
(1)口服铁剂:为首选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治疗需持续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3~6个月,以补足铁储备。
(2)注射铁剂:适用于口服铁剂不耐受、吸收障碍或需快速补铁的患者(如妊娠晚期重度贫血),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并监测过敏反应。
3.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蛋黄、豆类及绿叶蔬菜。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建议与含铁食物同服。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如茶、咖啡、高纤维食物)同时摄入。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与哺乳期女性
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与铁蛋白水平,妊娠中晚期每日铁需求量增加至30~45mg。若发生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及时补充铁剂。
2.婴幼儿与儿童
6个月后需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如强化铁米粉)。早产儿因铁储备不足,出生后2~4周需开始补充铁剂。儿童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认知发育,需早期干预。
3.老年人
因慢性疾病(如心衰、肾功能不全)或多重用药,需谨慎评估补铁风险。消化道出血高风险患者(如服用抗凝药)需定期筛查便潜血。
4.慢性疾病患者
合并慢性肾病、炎症性肠病或恶性肿瘤的患者,可能因铁调素升高导致铁利用障碍,需个体化治疗并监测铁代谢指标。
六、预防措施
1.均衡饮食:保证每日摄入足够动物性铁(占膳食铁的10%~15%,但吸收率高达20%~30%)。
2.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如育龄期女性、婴幼儿、老年人)需每年检测血常规与铁蛋白。
3.补充铁剂:妊娠期女性、素食者及慢性失血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铁。
缺铁性贫血是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识别病因、规范治疗并改善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管理,避免因铁缺乏导致不可逆的健康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