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从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造血干细胞培养等方面鉴别,前者多表现为进行性贫血等且细胞遗传学等无异常克隆等,后者有多样出血倾向等且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等,临床需结合患者具体年龄等全面评估以制定合适治疗方案。
一、临床表现方面
1.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多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常伴有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出血倾向相对较局限,皮肤黏膜出血多见,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感染相对较轻,以呼吸道感染多见,一般经积极治疗后感染较易控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起病可急可缓,急性型儿童患者贫血进展迅速,感染和出血症状较重;成年患者慢性型居多,病情进展相对缓慢。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患者除了有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等外,出血倾向相对更为多样化,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还可能有消化道出血等内脏出血情况,感染则较为反复,且感染部位较难控制,可出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多种感染,随着疾病进展,部分患者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相对更为常见,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具侵袭性。
二、血象和骨髓象方面
1.血象
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患者血象变化可能符合上述一般规律,但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感染可能对血象产生一定影响,但全血细胞减少的基本特征存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可出现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减少,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血细胞增多,同时可见病态造血现象,如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异常,粒细胞核分叶过多或过少、Pelger-Huet畸形等,血小板大小不等、形态异常等。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态造血特征可能更为明显,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骨髓造血微环境等发生变化,更易出现病态造血表现。
2.骨髓象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儿童患者骨髓增生减低程度可能因病情急缓有所不同,急性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减低更为显著,造血细胞极度减少;慢性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减低程度相对较轻,但仍低于正常。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有病态造血表现,如红系出现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巨幼样变等,粒系可见原始细胞增多但未达到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巨核系可出现小巨核细胞等病态改变。老年患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骨髓象中病态造血表现往往更加突出,这与老年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生理衰退以及疾病的侵袭性有关。
三、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
1.再生障碍性贫血
多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查无异常克隆,分子生物学方面也没有特异性的致病基因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相似,没有因年龄出现特殊的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改变,主要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损伤导致造血功能衰竭,而非克隆性造血异常引起。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如-5/5q-、-7/7q-、+8、20q-等染色体异常,且有特定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如表观遗传调控相关基因(如TET2、ASXL1等)突变、RAS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如NRAS、KRAS等)突变等。在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基因变异的积累易导致克隆性造血异常的发生,从而引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四、其他检查方面
1.造血干细胞培养
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培养显示集落形成能力下降。儿童患者造血干细胞培养结果同样符合集落形成能力降低的特点,由于儿童自身免疫调节等功能与成人有差异,在造血干细胞培养时可能会因免疫因素对造血干细胞产生一定影响,但集落形成能力降低的核心特征存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培养可出现集落形成异常,如集落形成减少或集落与簇的比例异常等。老年患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培养的异常表现可能更为显著,因为老年患者本身造血干细胞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衰退,再加上疾病相关的克隆性异常,使得造血干细胞培养结果异常更为突出。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造血干细胞培养等检查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行鉴别诊断。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年龄、病情进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以准确区分这两种疾病,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