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有形态特点、生成相关特点及不同人群差异特点。红细胞体积变小呈小细胞低色素性,大小不均;未经治疗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治疗后迅速升高,骨髓象红系增生、粒红比例降低、铁染色异常;儿童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形态改变更突出,成年女性因月经失血等更易发病且经期等有差异,老年缺铁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减退致红细胞特点与中青年有别但仍有铁缺乏相关改变。
一、红细胞形态特点
(一)红细胞体积变小
缺铁性贫血时,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体积明显减小,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低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低于320g/L。这是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细胞体积变小。例如,多项临床研究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发现,多数患者上述指标呈现上述小细胞低色素的特征性改变。
(二)红细胞大小不均
外周血涂片中还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可见少数体积更小的红细胞。这是由于铁缺乏程度不一,不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合成受影响的程度不同所致。在儿童群体中,缺铁性贫血患儿的红细胞大小不均现象可能更为明显,这与儿童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时更易出现铁缺乏相关的红细胞形态改变有关;在成年女性中,尤其是月经过多导致缺铁的患者,也可观察到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情况,这与长期慢性铁丢失影响红细胞正常发育有关。
二、红细胞生成相关特点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变化
缺铁性贫血患者在未经治疗时,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这是因为早期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刺激,骨髓红系增生活跃,但由于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受限,红细胞生成相对缓慢。而当给予铁剂治疗后,网织红细胞计数会迅速升高,一般在开始治疗后5-10天左右达到高峰,这是因为铁剂补充后,造血原料充足,红细胞生成加速,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对铁缺乏有一定的代偿反应。例如,临床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铁剂治疗前后的网织红细胞监测显示,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的动态变化符合这一规律。
(二)骨髓象中红细胞系改变
骨髓穿刺检查可见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比例降低。红系中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增多,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细胞内铁阳性率减低,铁粒幼细胞减少。这是因为铁缺乏时,骨髓红系细胞为了适应机体对氧运输的需求,代偿性增生,但由于铁不能正常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导致红细胞发育异常。在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中,这种红系增生及铁染色的改变更为典型,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对铁的需求大,铁缺乏对骨髓造血影响更显著;对于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本身有所减退,铁缺乏会进一步影响红系造血,骨髓象的改变也能反映出铁缺乏导致的红系造血异常情况。
三、不同人群的红细胞特点差异
(一)儿童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特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大。缺铁性贫血时,除了上述红细胞体积变小、大小不均等一般特点外,由于儿童造血活跃,骨髓红系增生更明显,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改变可能更突出。例如,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MCV降低更为显著,而且可能伴有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高,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RDW增高提示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加重。这与儿童生长快,铁储备相对不足,一旦铁摄入不足或丢失增加,更容易出现明显的红细胞形态异常。
(二)成年女性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特点
成年女性由于月经失血等原因,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其红细胞特点除了小细胞低色素外,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可能有一定差异。在月经前期,由于失血可能加重铁缺乏,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能更明显;而在月经间期,铁储备稍有恢复时,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能相对减轻,但总体仍以小细胞低色素为主要特征。同时,成年女性在妊娠哺乳期,对铁的需求增加,若铁摄入不足,缺铁性贫血导致的红细胞特点会更显著,因为妊娠哺乳期不仅自身需要铁维持生理功能,还要满足胎儿或婴儿生长对铁的需求,铁缺乏对红细胞生成的影响更大。
(三)老年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特点
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退,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特点与其他人群有所不同。红细胞体积变小、小细胞低色素的特征可能相对不如中青年明显,但骨髓铁染色等检查仍能发现细胞外铁减少、铁粒幼细胞减少等情况。这是因为老年人骨髓造血微环境改变,造血干细胞功能下降,铁缺乏对红系造血的影响在骨髓象上的表现与中青年有所差异,但本质上都是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的红细胞异常。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消化道疾病等,影响铁的吸收,进一步加重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