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护理需从病情观察、一般护理、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包括监测生命体征与神经系统症状、合适体位与皮肤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吸氧、合理饮食与吞咽训练、循序渐进康复训练、心理支持与家属指导等,不同年龄患者护理有差异。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脑梗死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因为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提示病情的进展或并发症的发生。例如,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感染等情况,血压的波动可能影响脑梗死的预后。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如儿童的体温正常范围相对成人稍高,需密切关注其变化。
2.神经系统症状观察: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运动和感觉等神经系统症状。意识状态的改变如从清醒变为嗜睡、昏迷等,提示脑梗死病情加重;瞳孔的异常变化可能与颅内压升高有关;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的变化能反映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发展情况。不同年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可能因神经系统发育或退变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脑梗死可能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运动和认知方面的症状。
二、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平卧位或床头抬高15°-30°卧位,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于有肢体瘫痪的患者,应保持肢体的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例如,上肢可保持屈曲位,下肢可保持伸直位,使用软枕或夹板等辅助工具维持功能位。不同年龄的患者,体位护理的具体要求略有不同,儿童脑梗死患者的体位护理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避免影响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
2.皮肤护理:定时为病人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脑梗死病人由于长期卧床,皮肤易受压,血液循环不良,容易发生压疮。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床单、被褥。对于老年人或皮肤敏感的患者,更要加强皮肤护理,选择合适的床单材质,保持床铺整洁。
三、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咳痰无力的病人,可使用吸痰器及时吸痰。脑梗死病人尤其是延髓性麻痹的病人,容易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等情况,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易引起肺部感染。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不同年龄的患者,呼吸道护理的难度和方法略有不同,儿童患者的呼吸道较为娇嫩,吸痰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
2.吸氧:根据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情况给予适当吸氧,改善脑缺氧状态。一般可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2-4L/min。但要注意吸氧浓度不宜过高,避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对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脑梗死患者,吸氧时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吸氧效果和患者的反应。
四、饮食护理
1.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对于吞咽困难的病人,可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物质的供给。鼻饲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呛咳和误吸。脑梗死患者的饮食需根据年龄、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例如儿童脑梗死患者的饮食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以支持生长发育,需选择适合儿童消化的营养丰富的食物。
2.吞咽功能训练:对于有吞咽困难的病人,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如吞咽口水训练、舌肌运动训练等,为恢复经口进食创造条件。训练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避免发生误吸等情况。
五、康复护理
1.肢体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肢体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可由护理人员帮助病人进行肢体的屈伸、旋转等运动,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主动运动则鼓励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自主运动,如肢体的抬举、伸展等。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有所调整,儿童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训练要结合儿童的特点,以促进其神经系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为主。
2.语言康复训练:对于有语言障碍的病人,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词汇理解训练等。语言康复训练要耐心、反复地进行,鼓励病人多开口说话,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六、心理护理
1.心理支持:脑梗死病人由于突然发病,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症状,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主动与病人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理反应不同,儿童脑梗死患者可能会因为身体的不适和对未来的担忧产生恐惧等情绪,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心理疏导。
2.家属心理指导:同时,也要对病人的家属进行心理指导,让家属了解病人的病情和康复过程,给予家属情感支持,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病人的护理和康复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