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分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三类。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包括造血干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微环境异常(如骨髓纤维化等)、造血原料缺乏(如铁、维生素B??、叶酸缺乏等);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遗传性(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和获得性(如自身免疫性、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丢失过多包括急性(如外伤、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等)和慢性(如月经过多、痔疮慢性出血、胃肠道肿瘤慢性失血等)。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1.造血干细胞异常
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发病与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异常有关,可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一般无特定直接关联,但自身免疫等因素可能参与其中。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或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苯等)的人群,需特别注意,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会损伤造血干细胞,增加患病风险。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患儿自出生后就可能出现贫血表现,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2.造血微环境异常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可影响红细胞生成。例如骨髓纤维化,正常骨髓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造血微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骨髓纤维化,其生活方式中如果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等,会增加骨髓纤维化的发病风险。
骨坏死也可能影响造血微环境,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骨坏死,会使骨髓造血微环境改变,进而引起红细胞生成不足。
3.造血原料缺乏
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女性月经过多是导致铁缺乏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月经过多会使铁丢失过多,若不能及时补充,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生活中饮食中铁摄入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一些素食者如果不注意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豆类等),也易发生铁缺乏。
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参与DNA合成,缺乏时会影响红细胞成熟。长期素食者因饮食中缺乏动物性食物,易出现维生素B??缺乏;胃肠道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若患有胃肠道疾病,更易发生维生素B??缺乏,从而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叶酸缺乏:叶酸缺乏同样影响DNA合成。妊娠期女性对叶酸需求增加,如果饮食中叶酸摄入不足,且未及时补充叶酸制剂,易发生叶酸缺乏;一些患有慢性溶血性疾病的女性,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叶酸消耗增多,也容易出现叶酸缺乏。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在儿童时期就可发病,由于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红细胞易被破坏。家族中有类似患者的人群需警惕,通过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患儿在婴幼儿期可能就出现贫血、黄疸等表现,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也是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男性多于女性,部分女性携带者也可能发病。患者在食用蚕豆等氧化性物质后易诱发溶血,在生活中需要避免接触此类物质,在病史方面如果有家族中类似患者食用蚕豆后发病的情况,应高度警惕。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发病机制是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患者可能有结缔组织病等基础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女性占比较高,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来控制溶血性贫血。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寒冷季节更易发作,女性在寒冷环境中若不注意保暖,可能诱发溶血。
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女性在服用特定药物时需注意,如磺胺类药物等。如果有药物过敏史或家族中对某些药物易出现溶血反应的情况,使用相关药物时要格外谨慎。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如出现贫血、黄疸等表现,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三、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性贫血
常见于外伤致大量失血,如车祸等外伤情况,女性在发生外伤时,若出现大量失血,会迅速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生活中意外事故是常见诱因,在受伤后要及时进行止血和输血等急救措施。
消化道急性大出血也是原因之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女性中如果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易发生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止血等治疗。
2.慢性失血性贫血
除了前面提到的月经过多导致的慢性失血性贫血外,还有其他慢性失血情况,如痔疮长期慢性出血,女性中患有痔疮的人群,如果出血情况长期存在,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一些胃肠道肿瘤患者也可能出现慢性失血,导致贫血,中老年人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胃肠道肿瘤等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