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原因主要分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三类。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包括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先天如范可尼贫血、后天如白血病)、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如放射性损伤、造血调节因子异常如慢性肾衰竭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铁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红细胞自身异常(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酶异常如G-6-PD缺乏症、血红蛋白异常如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外部异常(免疫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非免疫性因素如感染、化学物质中毒);红细胞丢失过多包括急性失血(外伤、消化道急性出血)、慢性失血(消化道慢性失血、月经过多)。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一)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1.先天因素:如范可尼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使得红细胞生成减少。患儿通常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出现贫血症状,同时可能伴有骨骼畸形等其他异常表现。
2.后天因素: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增殖,占据骨髓空间,抑制正常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老年人患白血病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贫血症状可能更为隐匿。
(二)造血微环境异常
1.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如放射性损伤,大剂量的辐射会破坏骨髓基质细胞,影响造血微环境,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长期从事放射工作且防护不当的人群,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增加。
2.造血调节因子异常: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EPO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慢性肾衰竭时EPO分泌不足,会使红细胞生成减少,这在中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较为常见。
(三)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
1.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如长期素食且未补充足够含铁食物的人群,易发生铁缺乏。育龄女性由于月经失血等原因,铁需求增加,若摄入不足也易缺铁。铁缺乏会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影响红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成。
2.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是DNA合成所需的重要辅酶。长期素食者若不补充维生素B??,易缺乏维生素B??;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多因叶酸缺乏引起,叶酸缺乏常见于长期酗酒者,酒精会干扰叶酸的吸收和代谢。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会导致大细胞性贫血,影响红细胞的成熟和分裂。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
1.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红细胞膜存在缺陷,导致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容易在脾脏等器官被破坏。儿童期发病者较多见,常表现为贫血、黄疸等症状。
2.酶异常: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较多。患者红细胞内G-6-PD缺乏,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在食用蚕豆等氧化性物质后,易发生急性溶血,在南方地区G-6-PD缺乏症患病率相对较高。
3.血红蛋白异常:如地中海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由于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导致血红蛋白异常。地中海贫血在我国南方地区高发,不同类型的地中海贫血在儿童和成人中均可发病,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严重贫血等症状。
(二)红细胞外部异常
1.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中老年人群中也时有发生。例如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体在体温条件下作用于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
2.非免疫性因素:如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在疟疾流行地区的人群易患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中毒,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长期接触苯的职业人群,如油漆工等,需注意防护。
三、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一)急性失血
1.外伤:严重的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大量出血,短时间内红细胞丢失过多,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青壮年因意外事故导致急性失血的情况较为常见,出血速度快,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2.消化道急性出血:如消化道溃疡大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若溃疡侵蚀血管,可引起大量出血。中老年人是消化道溃疡的高发人群,出血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进而导致贫血。
(二)慢性失血
1.消化道慢性失血:如消化道肿瘤导致的慢性出血,肿瘤侵蚀周围血管,引起长期少量出血。老年人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高,慢性失血可逐渐导致贫血,且症状隐匿,易被忽视。
2.月经过多:育龄女性月经过多是常见的慢性失血原因,如子宫肌瘤患者常出现月经量过多,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