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临床最常见贫血类型,病因有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临床表现有贫血及组织缺铁表现;实验室检查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诊断结合病史等,需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鉴别;治疗需去除病因并补充铁剂;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
二、病因
1.铁摄入不足:婴幼儿、青少年生长发育快,需铁量多,如果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育龄期女性需铁量较常人多,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也易患缺铁性贫血。例如,婴儿单纯母乳喂养,而母乳中铁含量较低,若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可影响铁的吸收利用。
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道肿瘤等)、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咯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等。
三、临床表现
1.贫血表现:一般表现为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等。皮肤黏膜苍白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体征,以睑结膜、甲床、口唇等部位较为明显。
2.组织缺铁表现:患者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等;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口角炎、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反甲)。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无异常。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质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核老质幼)。
3.铁代谢:血清铁降低,通常<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通常>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通常<15%。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血清铁蛋白<12μg/L可作为缺铁的依据。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诊断。典型的缺铁性贫血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轻度缺铁性贫血有时需结合铁代谢检查等综合判断。例如,有缺铁的病因,出现贫血的表现,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等铁代谢指标异常,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即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常有家族史,血涂片可见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异常;慢性病性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升高,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升高;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血清铁和铁蛋白增高,并有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
六、治疗
1.去除病因:这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如治疗消化道出血、控制月经出血、治疗痔疮出血等,只有去除病因,才能防止缺铁性贫血复发。
2.补充铁剂: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一般在服用铁剂后5-10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2周左右血红蛋白开始升高,待血红蛋白正常后,还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以补充储存铁。对于不能口服铁剂或口服铁剂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注射铁剂,如蔗糖铁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其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应注意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蛋黄、肉类等。在补充铁剂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因为婴幼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过多补充铁剂可能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2.孕妇:孕妇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应注意饮食中铁的摄入,可多吃瘦肉、蛋类、绿叶蔬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如果需要补充铁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缺铁性贫血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治疗。在补充铁剂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铁剂与某些抗生素、抑酸剂等可能会相互影响吸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