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由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引起。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包括造血干细胞异常(与年龄、病史有关)、造血微环境异常(与生活方式、年龄、病史有关)、造血原料缺乏(如铁、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中红细胞内在异常有遗传因素(红细胞膜、酶、血红蛋白异常,与年龄、病史有关),外在异常有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药物性,与年龄有关)、感染因素(如疟疾、病毒感染);红细胞丢失过多包括急性失血(外伤、疾病)和慢性失血(消化道、妇科慢性失血),各情况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表现,均可导致严重贫血。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造血干细胞异常: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造血干细胞异常可能导致严重贫血,例如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由于遗传等因素使造血干细胞本身存在缺陷,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婴幼儿造血干细胞储备能力相对较弱,若出现异常更易引发严重贫血。
病史影响:有家族遗传性血液疾病病史的人群,其造血干细胞异常的概率增加。如范可尼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造血干细胞存在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
造血微环境异常: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辐射、化学毒物等不良生活环境因素,会破坏骨髓的造血微环境。例如长期在含有苯等有毒化学物质环境中工作的人群,苯会抑制骨髓造血微环境,影响红细胞生成,进而可能引发严重贫血。
年龄与病史:老年人造血微环境功能有所衰退,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若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系统可能攻击骨髓造血微环境,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引发严重贫血。
造血原料缺乏:
营养因素:
铁缺乏:婴幼儿、儿童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如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长期缺铁性饮食,或儿童挑食、偏食导致铁摄入不够,会引起缺铁性贫血,严重时可发展为严重贫血。成年人长期素食、减肥过度节食等也会造成铁缺乏。
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长期酗酒者,酒精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叶酸吸收减少,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巨幼细胞贫血,严重时出现严重贫血。孕妇若缺乏叶酸,也会影响胎儿红细胞生成,导致胎儿或自身严重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内在异常:
遗传因素:
红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红细胞膜存在先天缺陷,导致红细胞易被破坏,儿童时期发病者较多,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发展为严重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较多,食用蚕豆等特定食物或感染等情况下,会引发急性溶血,严重时出现严重贫血。
血红蛋白异常:地中海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有家族遗传倾向,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严重贫血,需长期治疗。
年龄与病史:新生儿时期红细胞膜、酶、血红蛋白等方面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因内在异常发生溶血性贫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自身抗体可能攻击自身红细胞,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导致严重贫血。
红细胞外在异常: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攻击红细胞,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老年人自身免疫调节功能减退,更易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且可能发展为严重贫血。
药物性: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药物过敏史或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需警惕,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某些药物时更易发生溶血性贫血。
感染因素:
病原体感染:疟疾患者,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寄生繁殖,破坏红细胞,引发溶血性贫血。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疟原虫后更易出现严重溶血性贫血。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导致严重贫血。
三、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
外伤因素:严重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大量出血,短时间内红细胞丢失过多,可迅速引发严重贫血。不同年龄段人群受伤后失血情况不同,儿童骨骼等组织弹性相对较好,严重外伤时出血速度和量可能与成人不同,但都可能导致严重贫血。
疾病因素:消化道大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溃疡大出血等,短时间内大量血液丢失,引发严重失血性贫血。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消化道疾病导致出血时更易出现严重失血情况。
慢性失血:
疾病因素:
消化道慢性失血:胃肠道肿瘤、消化性溃疡(长期不愈)等疾病可导致慢性失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长期少量出血,逐渐引起缺铁性贫血,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发展为严重贫血。老年人消化道疾病发病率高,慢性失血更易被忽视,进而发展为严重贫血。
妇科慢性失血:子宫肌瘤导致月经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育龄期女性较常见,严重时会出现严重贫血,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